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最近,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黃旗灘村村民的“村友圈”又擴大了,這次有了新朋友——AI助手“小耕”。
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黃旗灘村黨支部書記薛志龍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該村使用的“村級事務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新增了AI助手的模塊。點開AI助手“小耕”,它便彈出對話框:“我是小耕,你的智能小助手,查政策、出點子,通通找我。”
“以往我們寫一個活動策劃至少需要兩三天時間,現在修改補充一兩個小時就能搞定。”薛志龍感嘆,利用AI寫策劃特別高效。
村里的事從“互聯網+”到“AI+”,薛志龍覺得能讓民意表達更通暢、更精準,也能減輕基層幹部的負擔。村規民約、三務公開、村莊大事記、黨群服務日記、政策法規等內容發布上網以後,“大家要是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問AI。”
今年,薛志龍計劃提出《關於通過推動普及“數字治理工具+AI”提升邊疆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效能》的建議。薛志龍認為,村民借助AI能提出更加具體化、可行性強的意見。他介紹,黃旗灘村共有459戶村民,其中437位村民入駐線上平台,基本做到每戶1人,且超過60%的村民活躍在線上平台上參與日常互動。
截至2025年3月,黃旗灘村村兩委累計已發布517條“通知”、響應56件“村民說事”,並發布3357篇“黨群服務日記”,互動信息累計被村民查看超77萬次。“AI能更好地幫助村民把‘抱怨聲’轉化成‘金點子’。”薛志龍說。
薛志龍認為,AI能更好地實現信息共享,幫助村民、村幹部找信息、想辦法。比如,幫助村民獲取種養殖技術、防詐騙指南、就業招聘等信息,提升村幹部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我們現在的任務不再是直接解答問題,而是教會更多村民把AI小助手用起來。”
黃旗灘村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約占70%,如何讓老人學會使用AI是薛志龍將要面臨的挑戰。薛志龍告訴記者,村里74歲老人姚金蘭不認識字,現在在“村級事務管理平台”上特別活躍,“不會打字,就把語音轉文字來留言。”薛志龍覺得,讓村民意識到AI的便捷、高效,“就能像這個線上平台一樣被村民廣泛接受、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