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期間的政策,揭示出短期的需求刺激政策不能使經濟擺脫通貨緊縮螺旋。(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據大公網報導,價格水平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要素,新凱恩斯主義一度將“通脹盯住制”作為宏觀政策的核心。而從傳統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共識來看,物價水平目標是最為全面、最為核心,且是政策工具能夠有效調控的關鍵變量。
宏觀價格指標具有多元性,其作用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在最初的統計框架下,CPI通常被視為核心價格指標。然而,CPI在權重選擇及其與整體社會生產的聯繫上存在一定偏差。隨著市場體系日趨複雜,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最終消費者價格可能會與宏觀經濟運行的整體價格水平產生偏離,難以反映生產性活動的供求狀況。
自新世紀以來,理論界逐漸發現GDP平減指數也無法全面、準確地刻畫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其根本原因在於,GDP本質是一個增量指標,即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所有經濟主體創造的新增價值總和。但國民經濟不僅僅與增量有關,還與存量財富密切相關。因此,衡量財富價格的指標逐漸被引入宏觀經濟分析體系。
在全球經濟“大緩和”時代(1985年-2007年),貨幣政策規則化導向的管理體系被宏觀經濟學家譽為具有科學性的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並未解決所有問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出其局限性,大量的房地產和金融的變異都無法反映在CPI以及盯住CPI的貨幣政策之中,金融的穩定是宏觀穩定的核心基礎,並對實體經濟帶來不可承受的衝擊。
大家逐漸認識到,能夠真正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價格指標應當是一個更為綜合的、存量活動價格指標與增量活動價格指標相結合、實體經濟指標與金融指標相結合的廣義價格指數體系。例如,許多學者建議將GDP平減指數與金融價格指數相結合,構建更具綜合性的價格指數。這意味著,在價格監測方面需要同時關注實體經濟價格指數(如CPI、GDP平減指數)和金融價格指數(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和其他金融價格)。
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更廣義的價格指數體系,以更全面、綜合的方式衡量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物價指標與實際經濟存偏離
從微觀價格指數到宏觀價格指數,存在一個合成的過程。在完全競爭市場及經濟增長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微觀價格指數與宏觀價格指數之間的偏離通常較小。然而,當出現產業升級、重大技術創新或劇烈的結構性變化時,傳統的價格指數編制方法往往難以準確反映市場變化,使得部分價格指數存在不完整或不準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