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據香港商報報導,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已近一個月,其對台動向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觀察其一個月來涉台言論、人事安排及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舉措,可以看出未來美國對台政策的一些端倪。
當下採取模糊迴避策略
特朗普剛上台,主要精力集中在更為緊迫的內政和更具戰略意義的國際事務上,無暇顧及整體與台當局交往問題。但從其近期對台的態度和零星發表的有關台灣言論中,仍可窺視到美國未來對台政策的某些傾向性。1月20日就職典禮,特朗普冷遇賴清德派出的台灣“祝賀團”,明令禁止該團人員到就職典禮現場觀禮,只能在第一資本體育館和國會山莊遊客中心觀看直播。1月24日通過新任國務卿魯比奧主動與中方通話,表態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可見特朗普對台灣問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務實性。對台海局勢,他並未像其前任那樣頻繁發表強硬言論,而是更多地採取一種模糊和迴避的策略。這種態度可能源於他對於中美關係的整體考量,以及對於台灣在中國內政中地位的認知。
AIT主席更迭預示對台有新考量
特朗普政府的人事變動,尤其是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的更迭,將成為觀察其對台布局的重要視窗。特朗普就任次日即解僱拜登任命的“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此人在任期間與民進黨當局關係密切,曾多次竄台。這一人事變動值得注意,既是在清理拜登時代的官員,也可能預示著美國在台布局將有某種調整。新任主席的選任及後續政策取向,無疑將進一步揭示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的真實意圖。此外,特朗普政府在其他領域的政策調整,如逼迫台電腦晶片和半導體產業回美、提高台積電產品關稅、要求提高軍費購買美國武器等,也將對台灣產生直接影響,反映出美國在處理與台灣相關事務時的複雜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