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青潘科伸答中評:北京之行增進兩岸理解
http://www.crntt.hk   2025-02-20 00:54:31
潘科伸與朋友們在龍慶峽的氣泡冰上擁抱合影。(中評社 姜宜芃攝)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當站在太和殿前仰望飛檐鬥拱時,我突然理解了‘文化根脈’四個字的分量。”來自台灣大九學堂的青年學員潘科伸近日接受中評社專訪時,這樣描述他首次北京之行的震撼體驗。在為期四天半的訪京行程中,他通過實地參訪完成了一場跨越海峽的認知更新。

  故宮的朱牆黃瓦成為潘科伸打開歷史記憶的密鑰。作為明清兩代政治中樞,故宮的建制格局處處彰顯著“大一統”的治國理念。那些在台灣課本里見過的“太和”“中和'”匾額,此刻以實物的形態訴說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北京,之前就對行程充滿了期待,尤其是故宮。”潘科伸對中評社記者說道,“作為近代王朝的古都,故宮不僅是北京的核心,更是吸引我深入瞭解的地方。”在兩個小時的深度參訪中,他多次駐足、仔細觀看,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執著,正是兩岸共同的精神基因。

  故宮之行結束後,晚宴上的氛圍異常融洽。潘科伸回憶道,晚宴上有人提議各組輪流帶動唱歌,以增進氣氛。歡唱過程中,許多台灣的老歌成為了各組的主打曲。“音樂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語言,它打破了兩岸之間的差異,讓我們更加親近。”音樂消弭了地理的區隔,兩岸青年們突然意識到彼此共享著同樣的文化DNA。潘科伸回憶著那晚的歡唱,臉上洋溢著笑容。

  潘科伸還向記者分享道,訪問的第四天,潘科伸與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學伴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收穫了一些“冷知識”。大陸學伴提及網絡戲稱清華為"留美預備校"時,潘科伸敏銳捕捉到話語背後的複雜情緒。在他看來,這既折射出公眾對頂尖學府的期許,也反映出全球化時代的人才流動困境。就像台灣青年也常被問及“為何要來大陸發展”一樣,其實人才環流本就是文明進步的常態。潘科伸表示,“這個稱呼我還是第一次聽說,覺得既有趣又有點無奈。校方已經多次澄清,但部分網民還是樂此不疲地炒作這個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