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植保機、無人機,各類現代化農機裝備在春耕備耕一線大顯身手,從播種到噴藥、收穫,全流程自動化彰顯了科技與農業的融合發展,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寫下生動注腳。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近年來,在種子、耕地、農機裝備、生物安全、綠色低碳等關鍵領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實現大突破大跨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
雨水節氣到,春耕備耕忙。
在東北黑土地,放眼望去,儘管還是一片白雪茫茫,空天地一體化的土壤墒情監測平台正在對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土壤墒情和積雪情況進行評估。
“平台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和衛星遙感等技術,運用算法賦能全域黑土地保護,為政府決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中國電信四平分公司總經理張景山介紹,通過5G技術實現棚膜、農田環境的實時感知與遠程控制,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土壤墒情監測站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新的平台,農業科研力量加上信息化技術,一定能寫出‘大文章’。”四平現代農業科學院院長杜欣則信心滿滿。
在黃淮海麥區,冬小麥由南到北陸續進入返青期。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多光譜無人機巡田加植保無人機噴灑,成為科技田管的“生力軍”。
“當前是冬小麥促弱轉壯的最佳時機,使用搭載多光譜相機的無人機不僅能按設計線路噴施肥料,還能實時生成苗情監測圖,助力農業精細化管理。”今年種植了470畝冬小麥的種植大戶鮑金根說起新設備,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望江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無人機單機日作業量最高達800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三十倍。“目前全域17萬畝小麥長勢良好,科技的廣泛應用為春耕提供了有力保障。”該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