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少不了一把砍肉切菜削水果的刀。或鈍或利的菜刀,砍切出萬家燈火的“煙火氣”,也叮叮當當地演奏著“柴米油鹽”的生活百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生活必不可少的刀具,不少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重慶市大足區龍水鎮。這裡的老百姓,傳承千年,把一把小菜刀做出了大名堂,把自己鍛打成了菜刀市場的“帶頭大哥”。
今天的龍水鎮,年產鍛打刀3000多萬把,占據了全國八成多市場份額,並從菜刀發展為200多個五金品種,帶動大足區五金產業年產值超200億元。
這把刀,有傳承
龍水制刀,與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開鑿相伴相生,具有悠久的歷史。
晚唐時期開始,當地大量生產刀劍兵器以及開鑿石刻所用的雕刻刀、鐵錘等工具,鐵匠作坊聚集,形成集鎮。至清代乾隆年間,龍水已形成“鐵器十八行”“爐火熊熊叮當響,家家戶戶打鐵忙”的繁盛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龍水鎮立足於近千年的傳統鍛打工藝,瞄准家用菜刀市場發力,與廣東陽江、浙江永康等小五金生產基地呈鼎立之勢。
說起鍛打工藝,“鄧家刀”的第五代傳承人鄧麗,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小時候,父親帶著徒弟在鍛刀,我就在爐坑邊烤紅薯,耳濡目染久了,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如今已是重慶鄧家耀和刀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鄧麗說,龍水制刀“父傳子、師帶徒”,“鄧家刀”從打菜刀、賣刮胡刀片起家,如今已傳承了上百年。
龍水刀的特點在於鍛打。即把鋼材鍛成刀坯,在刀口夾鋼,加熱至1000攝氏度以上,再經匠人近千次的“紅打冷錘”,才能出手一把好菜刀。這種鍛打出的刀,硬度更高,也更鋒利、耐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