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雲南發現會捕食蟾蜍“煉毒”的蛇
http://www.crntt.hk   2025-02-11 14:39:14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雲南臨滄市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鳳慶管護分局在開展自然保護區巡護工作中,意外偶遇一條脖子泛紅的蛇。後經鑒定,該蛇名為虎斑頸槽蛇。

  虎斑頸槽蛇(拉丁學名:Rhabdophis tigrinus),是水游蛇科頸槽蛇屬的一種毒蛇,也稱虎斑游蛇、雞冠蛇、紅脖游蛇等,是中等體型的“無管、無溝後毒牙”類毒蛇。主要分布於我國大部、日本、韓國和俄羅斯;虎斑頸槽蛇對栖息環境的適應範圍較廣,其主要栖息於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帶,尤其偏好有水草之處或農田、水溝、池塘等多蛙、蟾蜍的地方;以無尾兩棲動物和鼠、魚、鳥類為食。

  虎斑頸槽蛇曾被廣泛認為是無毒或微毒的蛇類,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虎斑頸槽蛇的毒液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對人類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雖然虎斑頸槽蛇擁有毒腺,但其毒液主要通過頸部的腺體在受到威脅時釋放,而不是通過咬傷傳遞給獵物或敵人。

  據介紹,虎斑頸槽蛇的毒液來源非常奇特,它可能是極其少數甚至唯一一種不僅僅自己會分泌毒液,還會利用捕食蟾蜍“煉毒”的蛇類,猶如“吸星大法”般隨著獵食蟾蜍量的增加,在頸部毒腺儲存的毒液也越來越多。

  虎斑頸槽蛇擁有毒腺,但毒液主要通過頸部的腺體在受到威脅時釋放。

  目前,虎斑頸槽蛇已列入國家“三有”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溫馨提醒:隨著近期氣溫的回升,蛇類活動也越發頻繁,群眾如非必要請勿擅自進山,特別是自然保護區內;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安全防範措施,做到“打草驚蛇”,發現蛇類不要捕捉和自行處理,要及時報警或向專業人士求助,如不慎被蛇咬傷,一定要弄清蛇類,當場採取急救措施後盡快就醫處理。對於因野生動物肇事導致的人員傷亡、牲畜及農作物受損等財產損失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證據留存,及時向當地林草部門申請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險。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