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白蛇傳·情》選段《鐘情》。(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蛇年新春,嶺南大地,“睇(看)大戲”是年節里不可或缺的醇厚韵味。大年初三,廣東粵劇院的“新年睇大戲”拉開帷幕。
作為廣東粵劇院的重要品牌,“新年睇大戲”每年都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如期開場,也必然滿座。春節期間粵劇院團的演出,俗稱春班,可以說是劇團一年中最忙碌之時。今年的“新年睇大戲”我們選擇了《刁蠻公主戇駙馬》《拜月記》《寶蓮燈》《倫文敘傳奇》等經典劇目輪番登場。開場大戲《刁蠻公主戇駙馬》演繹著鳳霞公主與三關主帥孟飛雄這對冤家鬥智鬥勇、歷經波折終成眷屬的諧趣故事。該劇自20世紀40年代首演,魅力不減,深受觀眾喜愛。春節期間,廣東粵劇院一團、二團穿梭於不同的城市和鄉村,以精彩大戲為觀眾送上濃濃的年味與新春祝福,讓過年更有儀式感。
在廣東人的習慣里,過年就是要看大戲。看到大戲,年味才濃。我相信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的記憶。舞台上,演員身著華麗戲服,演繹的劇目大多是團圓、吉祥的喜劇。像《柳毅奇緣》《五女拜壽》《天姬送子》等等。特別是在粵西一帶,春節期間,每個村都會請粵劇團演大戲。有的村與村之間相距很近,真的就像對台戲打擂台,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種場景很有特色,既是粵劇在民間受歡迎程度的體現,也是鄉村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小時候,我第一次跟著奶奶去看粵劇,雖然不記得具體是哪出戲,但場景一直留在記憶里。當時舞台上的燈光很亮,演員們的服裝和頭飾色彩鮮艶、閃閃發光。粵劇的美,讓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它。
粵劇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根源在於它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它既能保留傳統韵味,又能不斷吸收新元素,適應時代變化。粵劇《白蛇傳·情》及同名電影“圈粉”了大批年輕人。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重要的是其內核和價值觀符合當代審美,與觀眾共情共鳴。“情”的內核讓這部作品跨越年齡、性別、地域的界限,觸動心弦。其實,所有的創新、跨界融合,都是為了更好地展現粵劇的時代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