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形勢下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困與機
http://www.crntt.hk   2025-03-22 00:07:39
 
  (五)“特朗普2.0時代”將開啓“以台制華”新局面

  美國的介入是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尤其叠加民進黨的繼續執政,對大陸對台塑造工作造成極為消極的影響。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以特朗普重返白宮落幕。儘管“反華”“遏華”在美國國內兩黨間具有較高的戰略共識,但相較於美國傳統政治人物,特朗普的政治人格展現出極為不同的特質,其商人式交易性思維及不循常規、顛覆傳統價值的行事作風恐將在“以台遏華”的策略運用上大幅改變美國現有的做法。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指控“台灣偷走美國的芯片生意”“台灣是半導體小偷”“如果要美國保護,就應該支付保護費”等。拜登政府較為不計成本的在台軍事部署及對賴政治支持的方式都可能在未來發生根本性調整。新形勢下美國政府“以台制華”的策略性與方向性的轉變將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工作提供新的契機。

  三、對策建議

  (一)總體思路:強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高度重視促融工作的戰略性與長期性

  1.堅持兩岸促融政策的長期戰略地位,保持足够的戰略定力。台灣問題具有複雜性與獨特性,兩岸間存在尚未消弭的誤解與曲解。因此在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大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底綫思維之下,考慮到領域、事項的差異性,事情的複雜性,也要考慮到國際因素的阻滯作用以及民進黨當局的惡意阻撓,做好全面周延的考慮,未雨綢繆,做好長期融合發展布局的準備。

  2.總結成功經驗,守正創新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提出是基於兩岸長期交流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而來,是對台政策的遞進發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兩岸交流是并立而行的兩種發展路徑,因推動的時間日久,兩岸交流目前發展得更為成熟與深入化,形成了一定的範式,建立了一定的發展機制,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除了配合整體戰略的要求外,是基於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發生“瓶頸”,受到阻滯或較難深入的境況下提出的,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兩岸交流的“瓶頸”問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台政策的一種遞進發展,是一種反思再調整的進步。伴隨內外兩個大局的新變化,大陸對台工作宜在總結促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探索創新發展道路。落實同等待遇,逐步加大兩岸民營經濟發展的要素支持和融合發展配套。台灣現有148萬家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總數97.7%,提供了890萬就業崗位,占台灣地區就業總數的78.2%,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在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和全球供應鏈調整的背景下,台灣中小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為此,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跨域聯合和資源整合,積極推動兩岸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同步為更多登陸台灣青年提供高水平再學習和就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配套及其制度保障,應成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重要著力點。

  3.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從“利”與“心”雙重視角提升對台政策的實效性。“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理念思想,指引新時代對台工作的方向,并已經成為新時期發展兩岸關係的一面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兩岸一家親”理念不僅從戰略高度定位對台工作總體思想,并從落實層面規劃對台思想的實施路徑,是大陸長期對台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及對台政策的深化與升華。“兩岸一家親”是和平統一的載體,既是目標亦是手段。在推動新時代兩岸融合工作中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最大誠意與善意,“將心比心”地處理台灣問題、兩岸分歧和對台讓利,做好“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大文章,增進台灣同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實現更高層次的“兩岸一家親”,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二)創新思維:因應工作新局全面推動促融工作深化發展

  1.總結推廣新經驗。《意見》緊緊抓住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及發展優勢,提出“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方案,深層次、精細化規劃整體統一與地區差異相結合的推深路綫,以期通過率先深化閩台兩地的共通性、連結性及密切度,從而達到帶動與輻射整個大陸的效應。大陸宜加速落實《意見》的重要指示要求,同時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并注重將成功經驗形成發展模式進行推廣,形成規模效應。

  2.挖掘發展新方式。充分利用當前網絡化、社群化傳播方式的積極作用,以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及規則的適宜的方式,加強對台促融政策及大陸快速發展、快速壯大的有力宣傳。傳播語言上要貼合新媒體語言範式;傳播對象上要更瞄準年輕群體,深度研究網絡“圈層化”視域下如何“入圈”“破圈”做好台灣青年工作;傳播路徑上要更凸顯時代特色。

  3.研究探索新路徑。綜合統籌內外兩個新變局及促融職能使命,大陸宜充分總結創新成果,并不斷推陳出新,強化塑造與建設,在融合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織密織牢“融合發展鏈”,擴大“融合發展面”。推動“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四大紐帶”的溯源工程建設。通過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進一步帶動閩東綜合型文化、閩南海洋文化、閩西移民文化、閩北山林文化、莆仙商讀文化等五大閩文化圈建設與推廣,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合作,開拓思維,推動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走實走深。

  (三)實施路徑:構建兩岸全域化融合新格局

  1.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創新。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能够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與成功經驗,并能够全面帶動經濟及社會融合發展。在當前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崛起的發展變局中,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驅動作用,推動兩岸產業“數字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合作,并藉助兩岸新興產業互補、互融、互促優勢,推進高層次融合發展。

  2.精準推動台灣青年群體“登陸”。兩岸青年交流與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是兩岸融合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組成。2024年台灣地區兩項選舉顯示,台灣青年無論是在島內政局發展還是在兩岸融合發展中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⑧推動台灣青年參與兩岸交流與融合能提升其獲得感、成就感和認同感,強化其對大陸的認知認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推進兩岸和平統一作出貢獻。在吸引台青“登陸”工作中,宜從狠抓台青特質及需求與深挖在地特色及優勢入手,緊扣島內青年生存發展現狀及困境,從需求導向與優勢擴大出發,立足大陸各地區在地資源及發展人才需求,為台青制定相應特色化發展規劃,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循環的可持續配套機制,探索基層、社會、民間自驅發展機制,開拓融合發展新領域。

  3.深度挖掘教育的指引塑造作用。 兩岸之間具有特殊的歷史情感和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兩岸文化教育的融合有助於共同文化的傳承與人才的培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宜著眼國家統一與治理,以“文化”“教育”為牽引,以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培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教育等平台為抓手,加強在陸與在台人才的培養,同時持續推動兩岸文化與教育的交流,推動兩岸教育圈、文化圈、學術圈緊密融合。

  4.全面強化全媒體宣傳矩陣。針對民進黨當局掌控“行政權”製造的“反中抗中” “信息繭房”,宜結合精準投放與全面滴灌,持續擴大傳統媒體的共振效應與輻射效應,擴大兩岸間與國際間影響力,打通直接與間接宣傳通道,同時發展新媒體通路,革新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鏈條,創造對台宣傳的更多可能性。

  基金項目: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台灣青年兩岸認知形成邏輯與應對策略》(24BZZ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註釋:

  ①中國政府網2023年9月12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9/content_6903509.htm。

  ②中國政府網2024年10月16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0772.htm。

  ③國台辦網站2024年11月13日,http://www.gwytb.gov.cn/xwdt/xwfb/xwfbh/202411/t20241113_12663233.htm。

  ④台“遠見民意調查中心”網站2023年10月12日,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906。

  ⑤台“台灣民意基金會”2024年3月19日,https://www.tpof.org/。

  ⑥台“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網站2024年2月17日,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

  ⑦台陸委會網站2024年5月30日,https://www.mac.gov.tw/cn/News_Content。

  ⑧嚴志蘭、王偉男:兩岸融合發展背景下台灣選後兩岸青年交流研究[J],《台灣研究》,2024-10-20(05)。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2月號,總第326期,P35-40)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