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中虎研究員(右二)在帶隊觀察小麥長勢。(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真正為農民增產增收了,才是對我們最高的獎勵”
快過年了,當很多人漸漸放下手頭工作時,團隊河南安陽育種站負責人閻俊研究員和往常一樣出門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種田。
“冬小麥從播種到成熟需要230天左右,我們也要陪著它們經歷秋冬春夏四季。像現在冬小麥處於越冬期,我們得做好田間管理,觀察記錄小麥的抗寒性,中後期還要看它的抗病性、產量和品質等。”閻俊笑著說。
除了育種田,閻俊還要在十多個品系鑒定點之間奔波,每年的行程超過10000公里。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這些工作,才有了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小麥新品種。
“覺得枯燥嗎?”記者問。
“樂在其中!”閻俊答得乾脆,“最開心的就是看到我們選育的品種幫助農戶增產增收。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那種獲得感妙不可言!”
這些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勇擁有的這種獲得感越來越多。
負責品種推廣的張勇,現在和8個小麥主產省區50多個地市的種糧大戶成了老熟人,可當初剛接手品種推廣工作時,他是“兩眼一抹黑”,“當時我們先找到主產區的一些種糧大戶,拿出試驗田的數據,說服 他們先在一小塊地上種植看看產量和品質,然後再大面積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