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化+”里探機遇
http://www.crntt.hk   2025-01-23 16:22:18
 

  另一方面,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需求凸顯。從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藏的,大家越來越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費的意願、能力、比重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讀懂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上下功夫,有助於將文化資源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經濟發展優勢。

  文化產業新賽道,文化消費的藍海,都蘊藏在“需求”二字中。比如,瞄准好看、好玩、有內涵,國家博物館去年推出鳳冠冰箱貼等各類文創產品200餘款,銷售收入較2023年翻番。又如,在沉浸感、氛圍感上做文章,去年巴黎奧運會期間,全國超800家影院推出了2300餘場次觀賽活動,吸引5.6萬人次走進影院看奧運。找准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點,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既能滿足需求,也能創造需求,進一步激發文化消費潛力。

  文化從來不是孤立的。觀察如今的社會生產生活,“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游盛行,由夜市向夜演、夜游拓展的“夜經濟”紅火,“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道理更顯直觀可感。更重要的是,人們在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斷強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得以更好實現。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化文化,實現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形成了文化繁榮與經濟向好齊頭並進的良好勢頭,這正是寫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的題中應有之義。

  首個“非遺版”中國年日益臨近,逛逛年貨大集、瀏覽線上商超,非遺元素、民俗活動目不暇接;多地文博場館精心籌劃,邀約公眾“文博館里過大年”……文化年貨供需兩旺,煙火氣升騰文化味,成為文化繁榮與經濟向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生動寫照。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定能更好為發展賦能、為文化強基、為未來蓄勢。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