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海涵)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不久前在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觀點稱,在有效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教育十分重要。大陸的課程標準中已置入大量經典教材,台灣民間若也能積極推動,使經典成為小學品格教育教材,亦可使中華民族下一代思想語言溝通無礙。
段心儀表示,融合本就是中華文化的強項,更是民族復興的要件。中國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可劃分為56個民族,和中國有陸地邊界接壤關係的更有14個國家,他們分別與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地理歷史文化上的聯繫。治理如此複雜而龐大的國家,必須建立全國一致的核心價值觀,又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進行適當調整,以提供各民族的發展空間,非殫精竭慮不足以畢其功。對照蒙藏新疆等地,台灣本來相對單純,但因為世界局勢的發展,卻讓事態益趨複雜。台灣是個以漢民族為主的地區,三百年來深受中華歷史文化教育的熏陶,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應是血脈中的天然基因。即使期間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隨後八十年也該起到撥亂反正之功。但西方勢力謀我中華之心從未消減,台灣地理位置又適當要衝,成為雙方勢力消長的關鍵籌碼。兩蔣之後,西方勢力遂從教育文化著手,進行西方價值觀的移植,造成兩岸歷史文化觀的巨大鴻溝。若未能及時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但將是民族統一的障礙,統一後也是必然的隱患。
如何有效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呢?段心儀特別談到教育的重要性。她說,台灣1990年代以來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教改並未能解決台灣社會升學焦慮、學生快樂學習等問題,反而在去中華歷史文化道德方面發揮極大功效,造成兩岸統一最大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