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一大早,湖北省雲夢縣博物館入口處就排起了長隊。縣城里的博物館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睡虎地秦簡出圈後,遊客量增長了10倍,日均接待量達到了8000人。”雲夢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雲夢縣,得名於“水天一色”的古雲夢澤。1975年,幾名民工挖排水渠時偶然發現了睡虎地秦墓,大量秦簡在這里被發現。
雲夢先後出土秦至漢初簡牘八批次3000餘枚,其中就有中華第一律——秦律、中華第一長文觚——鄭家湖木觚、中國第一封家書——黑夫木牘。雲夢也成為秦簡牘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雲夢縣博物館現藏文物5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9件。2024年8月,雲夢縣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走進雲夢縣博物館,大廳超大的弧形牆壁上,一幅楚秦文化漆器壁畫映入眼簾,千年古澤雲夢的輝煌再現其中。一樓設有古澤風華的雲夢古代文明展,依次展示了古澤晨曦、南土傳奇、楚國別都、大秦重鎮、江夏郡治、歲月長河等歷史篇章;二樓有秦漢漆木器展、秦漢簡牘展、沉浸式體驗廳、書法研習室等展廳,博物館的重頭戲也就藏於此處;三樓設有多功能廳、研學室、考古體驗廳和屋頂花園。
“這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家信實物。”講解員馮緣站在《黑夫木牘》前向遊客介紹,家信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詢問母親與家人的情況,並匯報了自己在前線打仗情況;第二個部分表達自己在前線缺衣少錢,希望家里能寄來衣物等。
“原來古今和家人之間的對話,內容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幾百字的家信卻讓我感受到了兩千多年前親情的溫度。”聽著講解,武漢遊客董明深有感觸。
對於大多數遊客來說,僅僅看竹簡上的文字,可能看不懂。近年來,雲夢縣博物館運用展櫃後面的電子屏,讓“複雜”的秦簡簡單化。同時還增加了AR、文物互動屏等科技元素,引入數字人“喜”,給遊客科普簡牘故事,增加遊客互動體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