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地區的氣象、水文條件各不相同,因此,防沙治沙的方案也會有所不同。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在固沙治沙初期,曾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蓋等方式,但都被風沙掩埋殆盡。一次,工作人員用麥草在沙漠中扎了“中衛固沙林場”等字,之後,喜出望外地發現其中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經過反復試驗,最後發明“麥草方格”固沙法。除了“麥草方格”,許多地方還探索出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技術。思路決定出路,但思路也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這是治沙的科學方法,是中國帶給世界的智慧。
還有一個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維度。
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防治荒漠化,並非意味著要消滅荒漠。防沙治沙的目的,在於防治沙害、變害為利。對於荒漠化、沙化土地,完全可以因害設防、積極治理、適度利用。科爾沁沙地邊緣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代欽塔拉林場,7000餘畝的文冠果樹不僅有效防止風沙侵襲,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甘肅玉門市下西號鎮,曾經的戈壁荒灘變身4.5萬畝優質枸杞生產基地,年產枸杞幹果1.2萬噸、枸杞原漿5000噸,產值達5.8億元;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昔日黃沙地,今朝綠滿坡,沙漠旅遊成為新的產業發展方向……事實上,“治沙害”和“興沙利”,是完全可以統一的;產業與治沙的深度融合,能產生“1+1>2”的效果。可以說,中國帶給世界的,有防沙治沙的具體辦法,也有人沙和諧、“綠富同興”的發展理念。
荒漠化防治關係人類永續發展。作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參與者、引領者,未來,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分享技術、交流經驗,與各方攜手,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為建設美麗宜居的共同家園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