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廢物處置地下實驗室便坐落於此。作為該項目的參與團隊之一,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負責地下實驗室螺旋斜坡道圍岩開挖過程微震監測與損傷程度評價,進而為地下實驗室順利建成及持久運營提供安全保障。
“由於掘進機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導致環境溫度升高,所以每次安裝完傳感器,衣服都會被汗水浸透。”全程參與項目的2021級博士研究生朱寶全特意把自己的微信名改為“2026”,也就是項目預計完成的年份,“雖然工作辛苦,但每一天都有很多收穫。能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青春價值,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以科研促培養,以實幹顯擔當,在項目參與者之中,同朱寶全一樣的年輕力量不在少數。“推動更多年輕人走向一線,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采礦人才。”實驗室成員、東北大學教授顧曉薇多年來一直引領團隊加強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鼓勵課題組成員傳承東大老一輩采礦人“敢為人先、實幹報國”的精神。
“當年,老一輩東大人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弘揚這種精神,堅守老一輩采礦人的初心。”馮夏庭說。
從十幾人到幾十人,研究隊伍不斷補充著新鮮血液,成員涵蓋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等。如今,實驗室正向著深層油氣開發與儲存、深層地熱開發利用與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等更廣闊的領域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