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來一段時期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判
未來四年,由於民進黨當局仍將在島內繼續“執政”,兩岸緊張對抗的風險因素有可能繼續增加,兩岸交流交往阻力加大,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面臨重大考驗。與此同時,美西方等反華勢力還將進一步強化“以台制華”力度,外部干涉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可能繼續增強。
(一)海峽兩岸對抗風險不斷加劇
賴清德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堅稱“兩岸互不隸屬”,其對大陸的態度強硬且充滿挑釁,兩岸之間高度對抗的緊張局勢短期內難以緩解。未來一段時期,兩岸勢必圍繞“統獨”問題展開激烈鬥爭,大陸有關部門將一如既往嚴厲打擊“台獨”分裂勢力,嚴懲“台獨”分裂分子,進一步加大對“台獨”頑固分子實施懲戒的力度。兩岸之間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將更趨激烈,賴清德當局仍會在“自由民主”等價值觀領域大做文章,以所謂“價值外交”,打造“民主共同體”,妄圖在國際社會建立“民主統一戰綫”對抗中國大陸。軍事方面,賴清德當局在對內加強整軍備戰的同時,將持續強化與美軍事勾連,不排除配合美方故意挑起事端拉抬台海緊張局勢,兩岸之間爆發衝突的風險嚴重存在。此外,圍繞台灣的所謂“國際空間”問題,兩岸之間還將展開面對面交鋒,賴清德當局有可能藉助美西方勢力繼續推動“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或“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大陸方面則被迫反制,進一步壓縮其“國際空間”,不排除對台灣所謂“邦交國”展開“清零”行動。
(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面臨挑戰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⑪當前“台獨”分裂活動日益猖獗使得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變小,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全局利益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不變,同時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但是,賴清德上台以來赤裸裸暴露其頑固的“台獨”本性,公然配合美西方“以台制華”,妄圖“以武謀獨”“倚外謀獨”,在“台獨”末路上狂飈。賴清德當局的“台獨”分裂活動將嚴重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其煽動“反中仇中”民粹,肆意拉升兩岸敵意對抗的種種倒行逆施,將給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帶來嚴峻挑戰。未來如果賴清德當局膽敢鋌而走險推動“激進台獨”,大陸方面將持續提升“逼統”⑫力度,進一步開展“圍台軍演”,甚至不得不將“武統”提上日程。
(三)兩岸對話協商短期內難以重啓
大陸方面多次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但是,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交流對話、協商談判機制長期停擺。賴清德當選以來,大肆鼓吹“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聲稱將依照“憲政體制,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地和中國(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其頑固的“台獨”立場與推動兩岸交流對話的政治基礎背道而馳。兩岸之間可以平等對話協商,但絕非地位對等,賴清德處處預設“尊嚴和對等”,動則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短期內兩岸恢復對話協商,恢復經貿、文教交流的前景渺茫。有學者指出,當前兩岸對話協商和交流處於“有需求無基礎的狀態”⑬,難以在短期內重啓。
(四)兩岸關係受外部影響趨於增強
台灣問題完全屬於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勢力干涉。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采取“以台制華”戰略,粗暴干涉我國內政,已成為影響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外因。美國一方面出台《與台灣交往法》《台北法案》等衆多所謂“友台法案”,為美高層竄訪台灣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台軍售力度,領導人多次公開表態“協防台灣”,甚至妄稱“台灣問題不是中國內政”,公然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此外,近年來,日本也加強與台灣當局的勾連,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歐洲議會也加大了挺台力度,出台了“台歐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台灣海峽情勢”等超過40餘項“友台決議案”,跨黨派議員頻繁竄訪台灣,深化“台歐”實質夥伴關係。總之,未來兩岸關係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趨於增強。
結語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秩序和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國家安全面臨的內外形勢嚴峻複雜,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加快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刻不容緩。“台獨”分裂勢力是祖國統一大業的破壞者,是台海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公開宣揚“新兩國論”,公然與外部勢力勾連,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考驗。為此,我們要充分評估賴清德當局兩岸政策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危害及損傷,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涉台國家安全領域的鬥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反對外部勢力“以台制華”,全面加強政治、經濟、軍事、國土、網絡等各領域安全,切實維護好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努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注釋:
①陳先才、郭亞麗:《賴清德“和平保台”論調評析》,《台灣研究》2023年第5期,第13頁。
②賈慶國:《對國家安全特點和治理原則的思考》,《國際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6頁。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載《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4日,第15版。
④劉躍進:《國家安全學理論中概念及其定義的幾個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第32頁。
⑤習近平:《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載《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3日,第1版。
⑥任劍濤:《以黨建國:政黨國家的興起、興盛與走勢》,《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73頁。
⑦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2版。
⑧《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政府網,2022年9月3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最後訪問時間:2024年6月25日。
⑨ 彭澤明:《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和外延辨析》,《文化軟實力研究》2024年第3期,第13頁。
⑩蘇美祥、林中威:《台式“認知作戰”:概念泛化、話術運用與影響分析》,《中國評論》2022年7月號,總第295期。
⑪《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載《人民日報》2022年8月11日,第5版。
⑫陳先才、曾令軍:《“逼統”戰略:理論內涵、驅動因素及實施路徑》,《中國評論》2023年1月號,總第301期。
⑬李振廣:《賴清德兩岸論述框架、邏輯及政策走向研判》,《台海研究》2024年第1期,第111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1月號,總第325期,P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