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說‘照金精神’,瞭解那段歷史就會發現,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革命根據地,面積並不大,在敵人的‘圍剿’中勉力支撐極為不易。劉志丹同志為了保持革命有生力量,幾次帶領部隊跳出包圍圈;年輕的習仲勛同志,三次選擇留守根據地。說實話,敵人的進攻那麼猛烈,留下來就是九死一生,幾乎看不到生的希望,但他都堅持留下來了……”龍平平說,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他常常熱淚盈眶,“這不就是我們說的那句話嗎,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劇中,劉志丹與習仲勛在昏暗的房間中,就著煤油燈微弱的光亮研究政策,啃著火烤的柿餅,憧憬起革命勝利後百姓的生活:“咱還得讓老百姓啊,天天吃餃子。”“什麼餡的啊,素餡的還是肉餡的?”“當然是肉餡的!”兩位身處險惡環境的革命者沉浸在遐想的喜悅中,燭火映亮了他們樂觀自信的臉龐。在網絡平台,電視劇播放這一場景時,屏幕上“今日盛世如您所願”“報告先輩:革命勝利了,群眾現在天天可以吃上餃子,肉餡的……”等彈幕紛紛飄過。歷史與現實、革命先輩與當代青年在此刻相互對話。
“《西北歲月》通過細膩描繪人物個性特點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將故事講述得扎實而精彩,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深刻的歷史背景。”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說,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演繹著驚心動魄的故事,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相互輝映,劇情設計跌宕起伏,衝突與高潮不斷,充滿了藝術感染力,讓觀眾沉浸其中。
因為有了情感的共鳴,劇中的台詞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黨性”“不走群眾路線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這既是革命先輩的所思,也是當代群眾的所感。
紀實風格與真實細節 呈現歷史樣貌增加沉浸感
崢嶸的西北革命歲月已過去多年,如何呈現真實的歷史場景,讓觀眾能夠走進那個艱難困苦與革命浪漫主義並存的年代?董亞春表示,該劇整體定位為紀實風格,從演員甄選、美術置景、人物形象、服裝道具等各方面都作了歷史考證,不僅從細節處還原歷史,還要展現當時人們心中的陝北面貌,讓觀眾感受到當年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