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主編束沐(中評社 袁曉麥攝) |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中評社報導組)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主編束沐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六屆中評青年論壇上,以《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大灣區的視角與實踐》為題作了發言。他表示,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書寫、青年話語與在地敘事,並充分體現在兩岸四地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實踐。
12月6日,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與華南農業大學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廣東廣州舉辦,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融的灣區角色”。來自廣東、香港的十名青年學者圍繞大灣區在兩岸青年交融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當前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現狀,對粵港澳青年交融對深化兩岸青年交融的經驗與啟示、港澳台青年在廣東的融入現狀、鑄牢粵港澳台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從交流到交融 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年話語體系
束沐表示,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我們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表示“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習總書記此番涉台重要論述的一個新意在於:首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引入兩岸關係語境,首次提出兩岸同胞從交流交往到“交融”的路徑。簡言之,兩岸交流交往的結果是交融,而交融的結果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是心靈契合。
他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形象的、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不是空泛的,是生活化的、不是政治化的,是因地制宜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付諸實踐的、不是停留書面的。需要結合兩岸關係語境、粵港澳大灣區語境、新時代青年發展語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具體化、在地化、生活化、年輕化的闡發。事實上,從交流、交往到交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走出了一條實踐之路,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台灣青年均是參與者、貢獻者並共同在實踐中建構了共同觀念和價值追求,主要歸功於大灣區兼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雄厚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可稱之為兩岸四地青年的“灣區時代觀”。
他說,兩岸四地青年的“灣區時代觀”,是新時代兩岸四地青年在共同參與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過程中形成的共同觀念和價值追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兩岸融合發展的結合,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岸(大陸和台灣)交流和兩地(內地和港澳)交流語境中的具體體現、在青年話語體系中的表達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