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科普要實現“去術語化”
應急科普工作面臨哪些挑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介紹,當前,公眾的科學素養與高門檻的專業知識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偽科學信息容易“趁虛而入”,造成公眾認知混亂。此外,科學家在進行應急科普時過於注重表述的專業化,頻繁使用高深的專業術語,導致公眾無法理解或者理解錯位。
科學家應該如何開展應急科普工作?施琳玲介紹,專業人士和機構的沉默會產生信息真空,導致謠言和偽科學信息滋生,因此,科學家必須把握“時間窗”,在第一時間進行科普和辟謠。
彭蘭借助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的“黃金4小時”概念來解釋“時間窗”。她認為,互聯網的興起縮短了信息的呈現和傳播時間。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學家需要在4小時內發布專業信息、正確引導輿論,否則就會貽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在應急科普的語態方面,彭蘭認為,科學家需要把過去“以自己為主”的宣傳思維轉換為“以公眾為主”的對話思維,把“以工作為主”的通報視角轉換為“以人為主”的表達視角,在保持理性和感性並行的同時,嘗試加入年輕化、接地氣的表達,打破學術界和公眾之間的隔閡。
在用詞方面,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裡克·沃爾建議,科學家對公眾進行科普時要注意“去術語化”和“講人話”,盡可能將專業術語轉換為公眾耳熟能詳的詞語,在保證公眾能看懂、能聽懂的前提下,幫助公眾理解複雜的科學原理。“在西方學術界,科學家在發布科普文章前會先測算文章的可讀性指數——一種反映文章理解難易程度的量化指標。在明確大部分公眾都能讀懂後,科學家才會發布文章。”帕特裡克·沃爾說。
新形式、新科技賦能應急科普工作
“遊戲可以重來,生命衹有一次。你會是下一個嗎?”點開“一年一度野生菌試毒大賽”微信小遊戲,從幾張印著不同野生蘑菇的圖片中選擇出無毒的蘑菇,一旦選錯,這句提示語就會彈出。
這款遊戲日前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和吉首大學聯合出品,也是陳君石參與的“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研究中的一環。
陳君石表示,食品安全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了提升食品安全應急科普水平,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探索出“以受眾為中心的精準科普過四關路徑模型”。
第一關“目標關”明確了要傳達科學信息、更要改變公眾行為的目標。“以毒蘑菇科普為例,近年來,食用野生毒蘑菇引發食源性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是由於傳統的科普目標——勸說公眾不要采食野生蘑菇——過於寬泛、難以著力。我們調查發現,公眾普遍存在‘樂觀偏差’心理,高估自己辨別毒蘑菇的能力。”陳君石說,“我們將寬泛的目標分解為更加精準的目標——提高公眾對野生毒蘑菇的辨識能力,設計了這個小遊戲,用半教育半娛樂的遊戲形式讓科普過程變得輕鬆有趣。”
第二關“設計關”是針對精準科普進行產品設計,通過多維度調查分析實現受眾洞察,設計科普產品。第三關“實施關”是通過政策干預、媒體干預、產品干預和親友相傳四類干預措施,讓科普信息有效觸達目標受眾。第四關“效果評估關”是通過開展科普效果評估,提升科普策略質量。
縱覽科普“四關”,陳君石強調,科技在應急科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設計關”中,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有助於增加受眾分析的數據來源。這項技術通過抓取分析網絡大數據,可以快速深入地洞察受眾對事件的關注點、情緒態度、需求、障礙、誤區、影響因素等,有效提升公眾科學認知、科學應對的能力。在“實施關”中,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即時查詢聊天機器人,能夠快速回應公眾的食品安全問題。“善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科普的反應速度、傳播的廣度和效度。”陳君石說。
帕特裡克·沃爾介紹,除了上述用途,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用於社交媒體上的輿情監測和分析,總結公眾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及主要關注點,讓應急科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