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3日表示,主要產油國從5月起自願減產總額達到每日166萬桶。這一意外減產消息刺激國際油價顯著上漲。
國際觀察人士認為,主要產油國此次減產意在保障自身利益,凸顯沙特與伊朗關係緩和下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下降。與此同時,國際油價預期看漲,加大全球通脹壓力和西方央行貨幣政策調控難度。
“歐佩克+”欲強化石油定價權
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2日宣布自今年5月至年底,日均減產石油50萬桶。沙特能源部說,此次自願減產是對去年第33屆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國家部長級會議減產決定的補充。
在歐佩克“領頭羊”沙特帶動下,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等國紛紛宣布減產。分析人士指出,沙特等國此舉旨在為穩定國際油市提供“預防性”措施,表明由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歐佩克+”未來將更加積極主動應對國際油價波動。同時,沙特也釋放出愈發強烈的本國利益優先信號。
外界先前預期“歐佩克+”成員將維持之前達成的日均減產200萬桶決定至今年年底。去年10月初,“歐佩克+”宣布自11月起在同年8月產量基礎上將月度產量日均下調200萬桶。此次沙特等國決定繼續自願減產,表明主要產油國對國際油價持續走低趨勢不滿,再次出台“預防性干預”措施以穩定油市。
對於沙特等國減產決定,美國方面表示不滿。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之際,此次減產“並不明智”。美國賴斯大學海灣事務專家克里斯蒂安·烏爾裡克森認為,沙特基於本國利益進行決策,將成為沙特與美國關係的“摩擦點”。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能源與生態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孫瑱認為,此次減產體現了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國家尋求避免國際油價被美國過度掌控,努力爭取更大石油定價權。這些國家將以更為靈活務實的手段頻繁發力,以此保障全球石油市場穩定,維護自身利益。
日本日生基礎研究所研究員上野健認為,沙特與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後,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受到削弱,沙特石油政策考慮美國因素的必要性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