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網評:“失利考研人”一時挫折不意味人生從此定型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黃慧
近日,各地陸續公布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報考人數達到47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至2022年,考研報錄比由33%降至25%。這意味著,考研大軍中能夠成功“上岸”的隊伍其實很小,當這扇門被關上之後,“失敗”的大多數人都要尋找新的方向。
考研作為一盞“希望之燈”,承載著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逐漸過渡到普及化階段,不少崗位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也水漲船高。事實上,考研學生數量的增加,與企業的招聘要求也有很大的關係,就業市場上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面對數不勝數的應聘者和有限的崗位需求,只能從中擇優錄取,偏向於學歷更高的畢業生。
這就導致很多原本沒有考研打算的學生也無奈加入,因為如果有了更高的學歷,找工作時就會有更多的優勢,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考研失利的“後果”,一些學生考研失利後紛紛表示:浪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卻仍然找不到好工作,太心酸。
考研既是在和別人比拼,也是在和自己較量。考研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初試成績牽動著萬千家庭的心弦。儘管還有復試等環節,不過祗有在初試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成功“上岸”。只不過,我們在祝賀祝福部分勝出者的同時,也要關注關心那些被淘汰的“失利考研人”。
不論是繼續考研,還是找工作,抑或是給自己一段“緩衝期”,考研失利並不意味著人生黯淡無光。人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曠野,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軌道。即便考研失利,也不意味著人生從此被定型。考生不妨轉變心態,把考研失利作為一個難得的重新發現和審視自我的契機。在這個空當,可以重整旗鼓,為奔向人生下一次旅程做好準備。
考研不是獨木橋,價值實現的道路還有很多。如果確實對某一個學科專業感興趣、渴望繼續深造,完全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在現實中,本科畢業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再考研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見,真有志於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