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高學歷找到好工作,是李玉考研的最初目標。但她漸漸相信,考研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無論結果如何,當考研結束後,我都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軌跡中。考研讓我堅信,只要每天充實地活著,有所收穫,就能去跨越未來生活中任何一種障礙。”
“買”一種集體的氛圍
寄宿自習室猶如長路中的一所驛站。它有禮有節地招待著過客,並不期待他們有所留戀;也為長途跋涉的人,提供了久違的歸屬。
畢業後,為了安靜地復習,羅冠邇曾經短租過學校旁的一套房屋。忙碌了一整天,她常常整夜無眠,“被一種寂靜的氛圍壓得喘不過氣”。
完全獨處的生活,讓她越來越不願社交。這種寂寞而又恐懼社交的矛盾心理,在羅冠邇搬進寄宿自習室後被衝淡。沒有學校、沒有工作的人們,在這裡重溫了一種集體的溫馨。每日同吃、同住、同室學習,“因為目標是一樣的,寂寞也是一樣的。”
來自河南的董源源今年讀大四,因為室友大多不考研,她感到缺失了一種學習氛圍。加之考研的目標院校位於四川,她便搬進了成都的一所寄宿自習室。從小到大聽從父母安排、按部就班生活的她,這是“第一次自己出來找地方,第一次做出重大的決定”。
28歲的李周明在自習室算是“大齡青年”。因為疲於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在年初辭去工作了三年的崗位。他並未報名今年的研究生考試,而是打算在自習室“先重拾當年校園的感覺”,再慢慢規劃考研。於他而言,校園意味著單純的關係和有目標感的生活。有紀律、有壓力,最重要的是一顆向上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