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大公文匯網報導,立法會日前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是本港維護勞工權益的重要里程碑。但社會上對勞資關係的本質一向存有誤解,因而對一些政策產生不必要的顧慮,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多加宣傳教育,破解社會上的迷思,讓各方認清,加強勞工保障,不但能增強企業生產力和競爭力,還能大幅降低社會成本,對本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工聯會回顧現屆政府多項勞工政策,昨日公布結果,認為政府表現值得肯定,但仍有改善空間。工聯會認為,現屆政府在延長有薪產假和統一兩個假期至17日等方面均有突破,雖然在實施日期及行政上仍有不足,但也值得肯定。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提高職業安全與健康法例罰則”、“全面檢討政府外判制度”和“最低工資被凍結”等勞工議題幾乎沒有進展,期望下一屆政府能夠多聆聽勞工界意見,加強保障勞工權益。
社會上一直有觀點認為勞資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實際上是大錯特錯。二戰後資本主義通過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勞工待遇,紓解勞資對立,為經濟發展創造動力。因為良好的待遇和工作環境,能提高員工積極性和競爭力,老闆生意自然蒸蒸日上,同時也會大幅減少各種職業病和工業傷亡數字,大幅降低醫療支出,提高人口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若對勞資關係有錯誤認知,便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顧慮,對政策作出錯誤解讀。以取消強積金對沖為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部分商界的擔憂是源於誤解或誤信,但計算起來,取消“對沖”對僱主平均成本影響祗有約0.35%,比今年可能出現的通脹影響為少。羅致光強調,數十年後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會更嚴重,若現在不好好處理退休保障,屆時公共財政會受到很大壓力,未來社會將要一起承擔。
勞資雙方均是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兩者是相互依存、水漲船高的關係。稅務局日前公布,今個財政年度利得稅按年大幅上升近23%,可見疫情之下資方依然獲利豐厚;但納稅人數則由191萬人下跌至182.1萬人,顯示受疫情影響收入大減而被迫跌出稅網的市民不在少數,可見疫情對勞資雙方的衝擊並不對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應如何加強保障受損較大的勞工權益,新一屆特區政府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