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不歧視第一學歷,複試比較公平的院校盤點”“考研院校白名單!保護一志願”……記者在社交平台上簡單搜索,這類總結歸納的學校名單就映入眼簾。不論這些信息是否準確,如何“避坑”——盡量避開帶著“第一學歷偏好”之“有色眼鏡”的學校報考,成了不少考研人的無奈“試錯史”。
前不久,北大教授胡俊因第一學歷被本科生“質疑”上了熱搜,引發了公眾對於第一學歷偏好的討論。教育部也在其官網留言答覆中進一步澄清,“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學歷,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近日,人社部也發布相關通知,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條件。然而,無論是考研還是就業,在人才篩選過程中,“第一學歷”作為評價標準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為什麼“查本科”會被不少用人單位默許成為一種“通用”標準?如何化解社會文化,乃至近幾年來滲透進校園文化中的“第一學歷”焦慮,建立公平、合理的選人用人觀?畢業生面對這一現狀應如何調整心態?記者進行了採訪。
1.或顯或隱、或明或暗,“偏好”存在於升學、求職各環節
“在招聘會上,當了解到我們專升本的背景時,所有的國企和央企都不招我們。最初各個公司的HR都說專升本可以報名,但到最後卻和我們講只招收全日制本科。”校園資訊博主“成都高校新鮮事”曬出了四川某院校畢業生的求助。
華東地區某985高校生命學院輔導員李虹(化名)告訴記者,自己和所帶研究生聊天時也曾聽說過學生求職期間有類似遭遇,“但主要是求職高校或研究所時,一般去企業的不會遇到,選調生、公務員的也不多。有的說是在簡歷篩選環節,第一學歷會被‘篩查’;有的是在面試中被問及相關情況。”
“我也觀察到,自己學院有幾位比較優秀的碩士生,申請讀博但很多年都沒成功,一問才知道本科是‘雙非’院校的,還有一位不是全日制本科,他們總是在最後面試被淘汰,當然這也許不是全部因素,但很可能在申請高校看來,這個因素很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戰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