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裴聊&兵車行》總編輯裴達軍也認為,華晨集團雖然“是當年最早推出中型轎車的自主企業,(但仍)浪費了市場機遇。作為國企,有團隊、有資金,但(自主板塊)仍不如長城、吉利、比亞迪等民企,主要原因是二者的責任主體不同,機制也不夠靈活。”
除了機制問題,企業發展的好壞與“領頭人”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2005年底,從大連市副市長被調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的祁玉民,一直被認為是汽車行業的“門外漢”。祁玉民曾經設想的“好車”標準,是保時捷底盤、意大利造型和寶馬發動機的集合體,本著這樣的“拿來主義”,華晨自主的命運恐怕也早已注定。
對此,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楊小林表示,“讓祁玉民這樣一位雖然管過企業,但是完全不懂汽車的官員來做企業,背後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因為考核機制決定了他只能做政績,不能做產品,從根本上決定了華晨自主品牌很難做好。”
自主應否納入國企“掌門”KPI?
“儘管自主品牌不是考核國企掌門人的硬性指標,但實際上仍是一個隱形標準,這也是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要舉集團之力來發展紅旗品牌的原因,這是真正的‘政治本錢’,”王國信表示。
王國信說,“對於國企來說,保持穩健經營是首要目標,而這可能會淡化對自主的重視。但從民營車企目前的發展情況看,自主品牌也能超越合資板塊、為公司帶來收益,這促使車企高層們改變了原本對自主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