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一大早,滿洲里鑫灃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從俄羅斯進口的油菜籽正通過智能化設備完成脫皮、壓榨等工序,金黃的菜籽油緩緩流入儲油罐。
作為中俄最大陸路口岸,內蒙古滿洲里憑借地緣優勢與政策創新,正以糧油落地加工、二手車出口等多元業態探路中俄經貿合作新模式。
“這批原料一通關,我們就馬不停蹄投入生產,24小時連軸轉。”公司副總經理楊志宏介紹,俄羅斯菜籽油酸值低、煙點高,國內下游企業特別青睞。這種“俄料中制”的模式,正讓許多當地企業逐漸從單純貿易轉向深度加工。
楊志宏算了一筆賬:“通過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原料,成本每噸平均節省500元,去年至今已節省超800萬元。”這一模式將傳統貿易18%的稅費壓縮至綜合費用4%以下,企業以低價獲取原料,邊民則通過貿易差價增收,形成“邊民+合作社+企業”的共贏鏈條。自去年11月以來,鑫灃糧油累計從俄羅斯進口原料1.6萬噸,貨值達7000萬元。
近段時間以來,境外原料供應緊張,鑫灃糧油迅速調整策略:升級榨油車間設備,開發燕麥米等新產品,並利用生產空檔期布局新廠區。“我們瞄准‘小而精’,用多元化產品對衝風險。”楊志宏表示,去年企業加工能力近12萬噸,七成產品供應中西部市場,利稅超6400萬元。
截至4月20日,2025年滿洲里的互市貿易額已突破1億元。據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解瑞傑介紹,目前有超過3600名邊民參與互市貿易,今年邊民累計獲得100多萬元收益,為當地帶來近200萬元稅收。
從“過路站”到“產業鏈樞紐”,公司的轉型軌跡映射著口岸落地加工模式的發展,一批企業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過路經濟”,而是依托口岸優勢構建起“兩頭在外、精深加工”的新型產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