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的參觀行程總共花費約兩個小時。“就像是一步步走入了那個歷史環境,腦海里的書面印象也變得具象了。”她說。來之前,她專門查過相關的歷史資料。
懸泉置遺址是中國目前唯一一處經考古發掘的絲路驛站遺址,出土了大量2000多年前中西交流交往的簡牘文書實證,2014年6月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郵驛機構文化能實現現代化解讀和展示,離不開持續30餘年的保護努力和研究積澱。”敦煌市懸泉置遺址保護所所長武進文說。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傳承利用,越來越多絲路遺跡在實現保護的基礎上對外開放,深藏在絲路歷史中的萬千故事通過豐富手段得以活態展現。
地處絲綢之路中道與北道交匯地帶的新疆鄯善縣吐峪溝石窟與懸泉置遺址在同一天面向公眾開放。
這一大型石窟寺院遺址群始鑿於公元5世紀前後,現存157座洞窟、3座地面寺院和9座佛塔。在開放前,中國累計投資超過7700萬元人民幣,對該石窟群進行了保護、修繕和加固,其考古發掘工作從2010年持續至2024年。
吐魯番市文物局文保科副科長劉怡介紹,本次開放的5個洞窟形制、年代、壁畫風格都有不同,集中展示出吐峪溝石窟藝術精華。
“古絲綢之路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遺跡聚集的文化線道,其古老遺跡、神秘故事引人神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夏立棟說。
絲路圖景串點成面,也在科技加成、情景演繹中變得更加可感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