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網評:城市釋放戶外運動經濟潛能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白宇飛、馮珺
當前,中國戶外運動已進入黃金發展期,戶外運動產業在體育產業中的占比接近60%,參與人數超過4億,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成為推動中國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又一著力點。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關於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建設100個左右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進一步凸顯了戶外運動發展的戰略性地位,為目的地城市提升發展品質、樹立新形象帶來重要機遇。一些城市可借力戶外運動資源的適配利用、戶外運動場地的靈活開發以及戶外運動業態的多元構築,不斷培育差異化優勢、凝聚城市品牌勢能。
戶外運動資源推動城市形象提升的路徑涵蓋了優勢挖掘、產業增值、生態反哺及品牌溢價等環節。具體而言,城市形象提升始於對自身禀賦的精準識別與開發,並通過“體育+”強化城市功能價值,推動產業結構從傳統資源依賴向綠色經濟主導轉型,最終借助戶外運動資源實現品牌重塑。東北地區具有發展冰雪運動的顯著優勢,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哈爾濱建成目前亞洲最大、冰上運動項目最全、純體育元素的80萬平方米室外公益冰場,打造了城市發展的冰雪文化“金名片”。西南地區海拔變化豐富、降水充沛,貴州六盤水深挖當地“夏涼冬雪”的獨特氣候與地理優勢,全力打造“戶外+文旅”優質旅遊城市目的地,實現了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的成功轉型。在“綠水青山”的品質滋養下,戶外運動與屬地禀賦深度結合,為城市形象增添了個性化氣質與標簽。由此可知,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充分盤活與利用戶外運動資源,以“綠水青山”滋養城市品質,是推動城市建設的重要方式。
場地設施建設是發展戶外運動的硬件基礎,也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驅動城市經濟、文化、生態多維發展的戰略性引擎。在傳統城市化視域下,地標性建築和規模經濟往往發揮先導作用。隨著戶外運動蓬勃發展,位置和功能相對分散的城市“金角銀邊”空間開發價值和重要性日益提升。通過科學規劃山地、水域、空域等戶外資源,不僅能夠激活城市閑置空間與潛在禀賦,更可憑借人流的聚集、產業的融合和品牌的塑造為城市注入可持續發展新動能,形成由戶外運動設施建設,到體育產業鏈條延伸,再到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的發展閉環。從青島齊魯康體公園、太平角公園“厚植”體育功能,到重慶漁人灣碼頭附近的自然灘塗“變身”囊括騎行道、潮流運動場、親子游樂場的N37橋角夜光營地,再到長沙、西安等多個城市立交橋下“生長”出的網紅運動打卡地,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通過對“金角銀邊”的開發利用活化城市空間,已成為支撐城市換新顔、添活力、增動能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