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文化脈絡縱橫交織,滲透進生活的每一處角落。
當秋風拂過胡同街巷,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和2025北京文化論壇舉辦地的北京市東城區,正以兼具古都風韵與時代活力的區域特質和豐碩的文化建設成果,迎接即將啟幕的文化盛事。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5北京文化論壇舉辦前夕,《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產證書》頒發儀式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為北京頒發中軸線世界遺產證書。
中軸線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北京的古都之美和現代魅力在這條軸線上實現融合。中軸線上15處遺產點位中,包括正陽門在內的12處都在東城區。
隨著中軸線申遺取得圓滿成功,懷揣4處世界文化遺產、18.5片歷史文化街區、365項不可移動文物、225項非遺保護項目的“沉甸甸家底”,東城聚焦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實踐,精心書寫中軸線申遺“後半篇文章”,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晨光中的鐘鼓樓飛檐下,三維激光掃描設備以0.1毫米精度記錄磚瓦紋路,數據實時傳至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台。“連磚縫裡的歷史痕跡都能完整保留,這是從‘搶救性保護’到‘創新性發展’的跨越。”遺產保護專家輕點電子屏,15處遺產要素的文物本體、環境數據、遊客數量一目了然。
目前,國內首個應用三維數字孿生技術的遺產監測平台落地東城區,覆蓋正陽門、先農壇、社稷壇等點位;5G信號實現數據“秒級傳輸”,北斗監測站、靜力水準儀等尖端設備時刻守護古建築安全。
在東城區,對街巷脈絡的保護同樣細致入微。三眼井胡同內,曾是擁擠大雜院的“井空間”,通過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繕,蝶變為融合產業、文化與居住功能的復合空間。東城區正同步推進故宮周邊、東四三至八條等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精華片區的保護性修繕,開展沿線街面整治與織補。草廠胡同、雨兒胡同等大批胡同按照原有肌理重現歷史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