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據大公報報導,“反內捲”聚焦於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與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為等三方面。目前的政策組合更多指向提振信心,筆者認為終端需求和供需缺口彌合的實質性改善仍需觀察。特別是具有針對性的增量總需求側政策陸續出台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判定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的持續性反彈信號。
整體來看,近年來“內捲式”競爭在汽車、鋰電池、光伏等領域尤為突出,與之相對應的反內捲政策也主要聚焦在工業品價格的治理。
據上海有色網報導,近日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計劃自7月開始集體減產30%,另有部分玻璃企業堵口(即減少生產通道)計劃開始增多,預計後續國內光伏玻璃供應量將快速下滑。
近年來,光伏玻璃行業因產能擴張過快,叠加下游需求增速放緩,導致市場陷入低價競爭,企業盈利持續承壓。此次頭部企業主動聯合減產,標誌著行業從無序擴張轉向協同控產。此次減產短期內或影響部分組件企業的原材料供應,但長期來看有助於行業回歸理性競爭,推動價格修復。隨著產能出清加速,具備成本和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或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此外,政策端對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也可能為行業整合提供更多支持。
反內捲政策的優先級相對較高,我們也傾向將其作為一項中長期命題持續跟蹤和評估。從政策演繹來看,2024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3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當天參加他所在的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內捲式”競爭。
“內捲式”競爭是指在某一領域或行業內,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參與者為爭奪有限資源和機會,不惜過度投入,最終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下降的現象。產業實踐顯示,“內捲式”競爭的表現多種多樣,大致可從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兩個角度分析。
從地方政府行為看,某些地方政府為實現招商引資和產業落地的目的,出台了大量便利政策,例如“代建廠房”等。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企業入駐,但也忽視了市場規律,助長了部分企業“短期套利”行為,加大地方財政負擔和項目爛尾風險,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拉長時間維度看,“內捲式”競爭不僅影響產業長遠競爭力,干擾市場秩序,使投資者和企業家失去信心,也將阻礙經濟良性循環。
從企業行為看,一些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和資源,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重復建設,陷入惡性競爭,忽視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性。這種短視行為不僅削弱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惡劣影響,也將阻礙行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