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廟街夜市聞名世界,吸引不少遊客到此一游。(圖片來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為提升香港旅遊業吸引力,激活旅遊業“夜經濟”,經民聯昨日(5日)發布“發展香港夜經濟研究報告”,提出七大建議,呼籲特區政府結合本地特色市集和美食元素,打造地標式美食薈等,讓旅客獲得更完整的“港味”體驗,同時在政策法規上拆墻鬆綁,以發揮夜經濟的最大效益。
放寬土地及噪音衛生等規定
經民聯主席、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2025年上半年訪港旅客錄得2400萬人次,按年增長12%,反映香港旅遊業正穩步復甦,但本港市民的消費模式受疫情影響而有所改變,需不斷增強香港的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為此,經民聯提出七大建議,當中包括:訂立鼓勵性政策、政策和制度層面拆墻鬆綁、實現夜經濟與盛事聯動、完善夜經濟交通配套、塑造墟市夜經濟、打造地標式美食薈等,致力重塑香港夜間活力,以做到“無處不旅遊”、“無時不旅遊”。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建議拆墻鬆綁,適度放寬土地使用、噪音、衛生等方面規定,指政府應在不影響通道、安全或衛生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流程,為推動夜經濟掃除障礙。他提議在食物安全和公眾衛生條件許可下,容許明火煮食,為夜經濟增添“鑊氣”和地道風味,提升本地夜市吸引力。
推出包括盛事套票等產品
經民聯議員梁美芬則指出,為實現夜經濟與盛事聯動,可推出包括盛事套票等產品,提供旅遊、餐飲、住宿等旅遊元素體驗,吸引旅客留港夜消費,而在盛事完結後,可為提供旅客專車,引流旅客到酒吧區和夜市。
經民聯副主席吳永嘉建議,政府撥出適用的空置用地或建築物,打造“香港地道特色美食薈”,允許小販以免駐場費方式進駐並販賣特色小食、日常用品和紀念品等。他亦提到,“美食薈”應坐落於市區地標、公共交通,以至駕車皆可輕易到達的地方;場內應容納更多特色攤位,更應運用社交媒體,推動IP聯乘宣傳,並不時推動跨界合作。
經民聯議員陸瀚民建議,適度容許延長中環海濱場地、啟德體育園等表演場地的表演完結時間,並在執行《噪音管制條例》時維持寬鬆和彈性。他還建議政府和啟德體育園管理局等適度下調演唱會場地超時費用,讓表演者以及觀眾“玩得更盡興”,以提升本地演唱會盛事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