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第四屆中國好手藝展:材美工巧 器韵時宜
http://www.crntt.hk   2025-06-02 12:51:38
範澤鋒《禪墩•朝陽》(圖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日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工藝美術研究所承辦的“第四屆中國好手藝展”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舉辦,110件(套)匠心之作匯聚一堂,以“材美、工巧、器韵、時宜”的新時代考工標準,鋪展著傳統手工藝的深厚文脈,勾勒出中國手工藝的未來坐標。

  展現手藝之好

  從《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考工法則起,中國手工藝兩千多年來一直秉持著“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中國好手藝展所提出的“材美、工巧、器韵、時宜”的新考工標準,在繼承傳統理念的基礎上,於當代語境下以科學精神重新詮釋傳統造物觀。

  材美不僅僅是對材料本身的欣賞,更是通過手藝人的智慧,激發其自然靈性。唐帥的岫玉雕刻作品《水生世界·逸》,展示了天作之美的材料生命力與手作藝術的創造力。作者巧妙運用不規則曲線,在規避岫玉材質綹裂瑕疵的同時,打破傳統玉雕靜態美學的造型方式,頗具敦煌飛天的飄逸靈動與吳帶當風的流暢自然。

  工巧的精髓則是“不可階”,如漆器、刺綉、雕刻等工藝門類,一直秉持著慢工出細活的傳統,同時在技藝上不斷創新。王麗華的蘇綉作品《九龍圖》以南宋陳榮的同名作品為範本,以針代筆,描繪出九條或攀伏山岩之上、或遊行於雲空之中龍的形象,以平針、亂針以及自創的羅髻針法勾勒出或粗獷、或氤氳的線條,凸顯電光乍現、威猛布空的氛圍。作品與傳統畫綉一脈相承,集詩詞、書、畫、印、文於一身,展現當代蘇綉之美。

  器韵之妙,在於以有形之器載無形之道。陳榮春、陳漢青的陶瓷作品《如夢令》繼承明代瓷塑藝術家何朝宗的“垂裳紋”衣褶處理技藝,衣袖層叠如山水畫中的流泉飛瀑,使德化白瓷的凝脂質感與文人賞石意趣相融,三文人作揖姿態暗合“誤入藕花深處”詞境,實現詩、器、藝的共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