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在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右二)與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左一)在競選集會上慶祝勝利。(圖片來源:新華社) |
在阿爾巴尼斯上屆執政末期,由於民眾對物價等方面的不滿,工黨的支持率落後於聯盟黨,直至2月情況都是如此,但隨後發生反轉。
特朗普上台後揮舞“關稅大棒”,即使澳大利亞這樣的傳統盟友也未能幸免。選前民調顯示,“特朗普因素”成為影響澳大利亞選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民調,48%的澳大利亞選民把特朗普政府政策引發的不確定性作為最關注的五大事項之一;68%的人認為特朗普對澳大利亞不利。
阿爾巴尼斯對特朗普政府展示強硬,在競選中稱“美國加征關稅的行為無異於自殘”,澳方不會向美國妥協,將堅持自己的政策。他還試圖把自由黨與特朗普政府掛鈎,稱自由黨領導的保守派政府將給澳大利亞帶來“混亂”,“走美式政治道路,讓澳大利亞人陷入分裂和內鬥”。
多名澳大利亞自由黨人士曾在選戰期間對路透社說,澳選民對特朗普的厭惡心理的確影響了選情。提前投票的選民伊昂·阿瑟頓說:“特朗普正在影響每一個人。”
4月28日舉行的加拿大第45屆聯邦眾議院選舉中,加拿大自由黨再次擊敗保守黨,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加拿大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連任總理。在這之前,特朗普對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多國挑起貿易戰,並多次公開表示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這些言行遭到加拿大方面廣泛反對。加輿論認為,這可能促使許多選民將選票投給被認為最有能力應對特朗普的政黨。保守黨的支持率在卡尼上台後被自由黨趕超,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因素造成的。因此,加拿大大選也被看成是加拿大人對待特朗普政府態度的“公投”。
美國和主要盟友屢“紅臉”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