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在山海關長城北翼城,一個四足機器人在認真地“巡查”。它試圖精準捕捉到長城本體發生的變化。
新華社報導,這個機器人身上搭載智能傳感器、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設備。它能夠精準識別長城表面裂縫、磚體缺失等病害。巡查後,它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快速定位問題並形成反饋,有效替代人工完成危險、繁重的巡檢任務。
“機器人每次巡查約半小時,一旦發現問題,我們及時將機器人完成的巡檢報告發給相關部門,以便及時開展加固修復工作。”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岩土創新中心主任劉亮說,“為提高長城日常巡查效率與質量,我們推出巡檢機器人,實現長城巡檢模式的智能化升級。”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部,始建於1381年。“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這是對山海關特殊地理位置的傳神描繪。600多年來,山海關經歷了無數烽火硝煙。狼煙遠去,如今它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明代長城之一。
按照“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多年來在真實完整保護長城及附屬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基礎上,除險加固、合理利用,進行活化傳承。2021年以來,劉亮團隊依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對山海關長城進行科技保護。
在“天下第一關”鎮東樓,一項名為“光纖沉降與含水量變形監測”的科技項目引人關注。
“這項技術可利用光纖傳感技術實時監測長城牆體結構變化,提前預警牆體開裂或沉降,為搶險加固爭取時間。”劉亮說,他們將分佈式光纖傳感器沿文物地基和地基土壤關鍵部位鋪設,利用光纖傳感原理,對文物遺址的細微變形和沉降進行監測;一旦監測到變形速率或沉降量超過預警閾值,系統將立即發出警報,以便工作人員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因地基沉降、牆體變形引發文物損毀等災害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