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深度布局東南亞市場,包括在泰國開設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據大公網報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的競爭優勢凸顯,即便面對2018年特朗普1.0“貿易戰”和特朗普2.0“關稅戰”,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仍延續韌性,這是中國外貿企業的底氣。同時,外貿企業順應再全球化的潮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全方位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重構,不斷提升實力。
中國外貿企業短期將面臨“對等關稅”的負面衝擊及“陣痛期”,但中國的反制措施將發揮震懾作用,而且各方面的支持性措施將加快落地,為外貿企業保駕護航。
一、中國前瞻布局積極應對關稅戰衝擊
一方面,再全球化加速推進,中國前瞻性戰略布局。中國持續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布局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和拉美等非歐美地區。2024年中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達1416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215%。區域戰略布局來看,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基建,而且促進中企在東南亞、中東、中亞、拉美及非洲等擴大投資,幫助當地建立新能源、電動車等的新興產業鏈。近年中國持續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相繼在印尼、泰國等布局電動車、光伏產業鏈,深度融入當地新興產業規劃。為應對關稅戰衝擊,中國堅定維護全球化,持續擴大與新興市場合作,這些區域具備廣闊市場和增長潛力,孕育新的投資機會,將為中企“出海”帶來新機遇。
世界對中國經濟依存度上升
另一方面,關稅戰難以持續,中國反制更顯底氣。中國擁有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具備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和難以替代的製造業產業鏈競爭優勢,本輪關稅戰也將難以持續,中美“脫鈎”不符合雙方利益。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6883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3610億美元,比2018年增11.7%。“對等關稅”本質上是美國尋求談判的籌碼,威脅全球貿易正常秩序,但這種方式已被歷史證明其荒謬和極大的破壞性。所謂的“脫鈎斷鏈”難以實現,且嚴重破壞國際貿易網絡。另外,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2000至2024年中國出口至發達經濟體的占比降至55%,同期出口至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占比升至45%。長期看,關稅戰難擋中國在高水平開放和“雙循環”戰略的深度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