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善用國際場景 強化香港“聯通”角色
http://www.crntt.hk   2025-03-15 14:48:10
 

  如何吸引內地中小企“落戶”?筆者認為,需要透過改革性思維,包括更有針對性地以行業或省市作為切入點,透過來自香港的地方政協、同鄉會、聯誼會,以及各行業商會、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等單位作為媒介,與內地相關部門和行業單位做好深度對接,深入掌握和瞭解所屬省市縣的行業之發展需要,例如有哪些中小企有什麼“出海”需要,築建好相應橋梁,強化香港作為內地中小企“出海”基地的角色。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過去數年就國內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作出更新,以去年為例,鎖定共100個產業集群,例如番禺的紡織服裝集群、河北唐山的智能特種機器人集群等。筆者認為,香港需要深入瞭解內地產業集群的發展實況,識別不同產業集群及企業對長遠發展和“出海”的實際需求,例如有哪些中小企需要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中心,有哪些企業需要香港作為標準認證、研發設計、國際化應用場景或開拓海外市場的基地,以制定更精確的招商引資策略,這既是幫助內企邁向國際化,更為香港帶來更龐大機遇。

  同一時間,筆者期望政府能主動出擊,透過引進辦、投資推廣署等部門,更積極把招商引資工作做好,並投放相應政策和資源,支援各行業和所屬單位,與內地各省市、各行業進行深度對接。國家的產業發展與香港密切關連,香港不能夠只做“聯繫人”,更重要是要做國家的“增值人”;香港不能空坐旁觀,而是要深入參與國家行業發展,主動對接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更積極對接國家各行業的商會、行業協會等機構,相互促進發展。

  第二,用好香港傳統優勢產業的國際商貿網絡和聯繫,同樣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重要著力點。以紡織業界為例,業界在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深厚的商貿連結與基礎。去年3月,香港業界成功促成內地業界與東盟業界簽訂三方備忘錄,深化業界合作與交流,隨後也持續在創新研發、品牌發展等領域合作,是發揮“超級增值人”助力國家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成功範例。

  筆者期望,政府未來可從政策和財政上加強支援業界,協助與海內外業界相應的政府機構及單位進行深度對接,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第三,國際交往合作除了聚焦商貿,文化藝術領域也是重點之一。舉例說,於去年底舉行的首屆“香港時裝薈”,充分彰顯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紡織時裝樞紐的定位。“時裝薈”共有超過16萬人次參與,涵蓋了來自25個國家或地區的業界人士、設計師、名人、政商界及國際品牌代表等,媒體價值(PR Value)接近兩億港元,社交媒體觸及數至少有逾億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