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8月8日電(記者 張嘉文)美國總統特朗普6日公布,將對晶片與半導體徵收100%關稅,但如已承諾在美國生產,或者正在美國生產,就可豁免。對此,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向中評社表示,這項政策雖看似對台積電有利,但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其實是結構性壓力,長期恐導致產業虛化,人才被邊緣化,甚至“護台神山”也將無法繼續留在台灣,會是個大問題。
翁履中是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兼全球拓展合作計劃召集人,是旅美的台灣政治學者,研究範圍為比較政治,政治行為,政治學方法論,及國際政治經濟發展。
特朗普宣布,將對晶片與半導體徵收大約100%的關稅,強調要在美國投資設廠才能免除高昂關稅,特朗普提及輝達投資5000億美元、蘋果6000億美元、IBM1500億美元、日本軟銀1000億美元、台積電2000億美元的在美投資計劃。特朗普一一點名很多製造商都回到美國投資,尤其是台灣。
翁履中對此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特朗普此舉表面上是對已赴美設廠的企業給予獎勵,實際上對整體供應鏈產生強烈的拉力與壓力,即便目前政策中提到可豁免,問題在於落實細節尚不清楚,像是台積電或聯電這些企業若在美國僅有投資計劃,還未正式生產,是否能完全豁免?如果不能,將加速這些企業必須儘快將實際產能移往美國。
翁履中分析說,這種情況會導致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性虛化,因為壓力來自於主要客戶集中於美國,而美方又施加關稅手段逼迫供應鏈轉移。這樣一來,若不往美國設廠,企業就無法競爭;但到了美國,原本位於台灣的上下游產業鏈就會逐漸被掏空。最終的結果,就是產業還在,名字還在,但實際能量已經轉移。
他提及,這不只是一兩家大廠的問題,而是整體產業鏈的連動效應。大型廠如台積電、聯電如果去了美國,他們的供應鏈、配套廠商,包括中小型企業,都會被迫跟進移動,否則就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