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在荷蘭海牙,美國總統特朗普(前)在北約峰會後出席記者會。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電/據大公報報導,冷戰結束後,全球地緣政治發生了兩大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二是維持全球秩序最重要的力量以及主導國際事務的歐美大西洋關係實質性走向尾聲。
歐美大西洋關係定型於二戰,牢固地發展於冷戰。其相同點有二:一是有共同的敵人:要麼是納粹德國,要麼是蘇聯。二是博弈的主戰場在歐洲。
歐洲不再是美利益中心
在這個背景下,歐洲願意接受美國的主導,美國也願意約束自己,既遵守雙方共同制訂的規則,也重視雙方的團結。
但冷戰結束後的三十多年,雙方既沒有共同的敵人,歐洲也不再是美國的利益中心。在歐洲看來,俄羅斯威脅到它的安全。但在美國看來,中國的崛起威脅到了它的霸主地位。以至於今天的國際現實中,中歐關係優於中美關係,美俄關係經常優於歐俄關係。
所以在這短短的三十多年裡,雙方在小布什時代、兩次特朗普執政時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甚至歐美關係被視為典範的奧巴馬時期,也第一次提出亞太轉移,率先啟動了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的戰略。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冷戰後,在國際事務中,歐洲的主張逐漸演變為倡導多邊主義,強調聯合國是跨國國際行動的合法性來源,並以此與美國對抗。2003年法國和德國聯合中國、俄羅斯組成和平聯盟,共同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並要以行使常任理事國否決權迫使美國繞過聯合國採取行動,但付出了重大的道義代價。但此前僅相隔四年的科索沃戰爭,歐美並沒有征得聯合國授權就對一個主權國家採取了軍事行動。
這其中的原因顯然並不僅僅是雙方再無共同敵人,歐洲也不再是主戰場。
從歷史上看,二戰結束之前,歐洲一向是大搞單邊主義的。美國則倡導尊重國際規則。現在雙方完全相反。變化的原因則是實力。現在的歐洲已經喪失了實行單邊主義的能力,儘管它可以包裝成自己吸取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不能再爭奪霸權,要從過去的實力均衡原則轉向以規則和法律為基礎的一體化。事實上,假如未來歐洲再度擁有了可以奉行單邊主義的實力,它仍然會回到十八和十九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