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媒體參觀建川博物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成都6月23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台灣光復80周年。6月22日,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採訪活動在成都啟動。兩岸抗戰將士後代、抗戰史研究學者,兩岸媒體代表、台灣自媒體人近40人將開展為期8天的採訪活動。媒體團首站走進建川博物館聚落,通過川軍抗戰館與日本侵華罪行館的參觀,共同追溯川渝抗戰史,感受中華民族團結禦侮的精神力量。
建川博物館聚落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坐落於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占地500畝,擁有1000餘萬件藏品,其中國家珍貴文物近7000件。博物館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宗旨,通過33個主題展館系統呈現抗日戰爭、紅軍長征等歷史。館長樊建川曾表示:“建博物館是為了讓心靈直面民族創傷,讓戰爭記憶成為民族的思想資源。”
在川軍抗戰館中,兩岸媒體團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和影像資料,全面認識了川軍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和卓越貢獻。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先後動員350萬將士奔赴前線,占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這支被稱為“草鞋軍”的部隊,在武器裝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參與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足跡遍布全國13個省份。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川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64萬人傷亡的慘烈代價,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展館中一封泛黃的家書令採訪團駐足,這是川軍將領趙渭濱在滕縣保衛戰前寫給子女的信,字裡行間滿是對子女教育的殷切囑托,卻成為他最後的遺筆。另一邊,一面泛黃的白布“死字旗”靜靜陳列在旁,旗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的誓言格外醒目,故事的主人公王建堂之侄王烈勛在現場動情講述了這面旗的來歷:“1937年,我爺爺王者成送子參軍時親手縫制了這面旗,就是要告訴兒子,國難當頭,當以死報國。”展館最後,一張照片記錄了一對分離60年的川籍抗戰老兵夫婦邱大明與李德芳的重逢:丈夫出征後音訊全無,妻子輾轉改姓流浪,晚年因緣際會相認時雙手緊握的瞬間,成為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