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據央視網報導,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曾經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如今,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摘帽後,臨夏州堅持在特色優勢產業上做文章,讓已脫貧村從治標走向治本,從摘帽走向振興。
“雨水”節氣剛過,甘肅臨夏州東鄉縣的布塄溝村就迎來了一場降雪,海拔1900米的溝壑梁峁上,很快被白雪覆蓋。41歲的馬哈比布早早來到上班的養殖場。馬哈比布上班的養殖場是去年10月份建成投用,現在羊存欄超過2000只,這樣的養殖場村裡有六家。養殖規模的壯大,離不開村子通路和通水兩個先決條件。
讓“吃水”“行路”不再難
布楞溝村自然條件惡劣,年降水量僅29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1490毫米。過去村民要到十幾公里外的洮河取水,雇車拉水成本又高。為解決“吃水難”問題,2013年2月底,布楞溝村人飲入戶工程開工建設,僅用四個月時間就將發源於太子山的河水通過管道送到村民家中。同年3月,布楞溝村石化路開工建設,兩個月的時間,一條20多公里長的水泥硬化路建成,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
通路通水後,村子裡發生的巨大變化。折紅二級公路穿村而過,成為村民前往蘭州市和臨夏市區、東鄉縣城的快速路;56戶村民從破敗的土坯房統一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居;布楞溝小學、村活動中心、便民超市等一應俱全。2014年,布塄溝村全部脫貧。
立足優勢產業基礎 求新求變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要立足本地優勢產業基礎不斷求新求變。這幾年,除了不斷有新的養殖場建成投用,技術賦能也顛覆了布塄溝村傳統的養殖模式。通過人工授精技術,養殖場可以做到基礎母羊同時受精,同時產羔,精準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