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6月24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軍事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當然是基於美以關係與在中東的利益,但研判是弊大於利,因為一來無法確定伊朗核設施是否完全摧毀,二來是激起區域回教國家憤慨,美國將陷入難以控制的衝突風險之中。
劉燈鐘說,美國直接介入以伊衝突,將導致整個中東形勢混亂,本身的安全也會出現挑戰,加上還有俄烏戰爭持續進行中,美國蠟燭多頭燒,可能加速衰退。而當美國、俄羅斯等強權紛紛捲入戰火,中國大陸穩定國際形勢的作為就顯得格外關鍵,這也是中國拓展國際影響力的機會。
劉燈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中華卓越青工總會會長。研究專長包括中國大陸研究、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國際治理。
美國直接軍事介入以伊衝突,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表示,美國已完成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的打擊,包括福爾多(Fordo)、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Esfahan)。呼籲伊朗“現在必須實現和平,否則未來的襲擊將會更加猛烈,也更加容易。”伊朗則警告,美國此舉將帶來“持久後果”。
針對美國參與以伊衝突的效應,劉燈鐘表示,美國認為直接軍事介入衝突,有助平息紛爭,甚至能夠擴張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及影響力,美國可望藉此進一步強化美以合作,同時瓦解掉伊朗擁核的可能性,倘若伊朗政權動盪,甚至有在政治面介入扶植的空間,還可以掌握石油供應鏈,一舉數得。但從實際情況以及後續趨勢觀察,美國這次“參戰”,很可能弊大於利,錯判情勢。
劉燈鐘說明,以伊衝突的原因是,以色列宣稱伊朗在研發核子武器,為避免伊朗擁核,率先對伊朗展開攻擊,並且雙方的交火越演越烈,美國雖然第一時間表態支持以色列,但未有具體行動,甚至特朗普還公開請俄國總統普京介入斡旋,代表美國其實對於直接介入的態度仍有所保留。換言之,美國並無把握出兵能夠短時讓衝突落幕,或者在不危及美國安全的情況下,達到美國想要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