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網評:抗日戰爭尚未結束。
作者:吳軍捷(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來源:香港文匯報
當靖國神社的香火年復一年繚繞,當“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論調反覆出現,當九成日本民眾對中國抱有負面態度,我們必須清醒認知:在某種意義上說,抗日戰爭尚未結束。這場戰爭的形態雖從炮火硝煙轉為戰略圍堵,但日本對中國的壓制與敵意,從未因二戰結束而消散。而中日作為搬不走的鄰居,算清歷史舊賬、立下相處規矩,才是實現兩國和好、永不再戰的根本前提。
日本執著圍堵中國,根源在於其無法直面的歷史原罪。如今日本政府要員,多與二戰戰犯一脈相承,靖國神社中供奉的,正是他們的祖輩親屬。承認侵略罪行,就等於否定家族“榮耀”,於是他們選擇用壓制中國的方式掩蓋罪惡——唯有中國衰弱,世界才會淡忘其軍國主義過往。更令人憤慨的是,多數日本人至今拒絕承認戰爭罪責:我們提及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他們便拿廣島、長崎的遭遇辯解,刻意強調自身“受害者”身份,迴避“加害者”的本質。這種歷史觀的扭曲,讓日本從根源上拒絕反思,也讓對抗的種子從未休眠。
對台灣的殖民執念,更讓日本成為台海穩定的最大隱患。50年的殖民統治與皇民政策,在台灣留下了難以根除的親日勢力,不少日本政客與財閥對台灣抱有“故土般”的眷戀,前首相岸田文雄的曾祖父便發跡於台灣。他們眷戀殖民時代的優越感,覬覦著二戰戰犯未竟的“野心”,頻頻炒作“台灣有事”,妄圖將台灣變成牽制中國的棋子,延續早已破滅的殖民迷夢。
琉球群島的非法佔有,則讓日本陷入對戰略利益的恐慌。琉球本非日本領土,卻被美國主導的《舊金山條約》非法賦予其管理權,成為日本延伸戰略防禦、保障能源運輸的關鍵。日本清楚,一旦中國實現偉大復興、重塑國際秩序,琉球回歸歷史正軌將是必然。這種對非法利益的恐懼,化作其緊跟美國、圍堵中國的動力,生怕失去這根維繫戰略安全的“救命稻草”。
更危險的是,日本從未放棄重啟戰爭機器的野心。和平憲法雖規定其放棄戰爭權,但日本政客始終渴望“國家正常化”,而中國的復興恰恰是其擴軍備戰的最大阻礙。在他們眼中,唯有壓制中國,才能掙脫和平憲法束縛,重現所謂“大國榮光”。於是,他們甘當美國在亞太的“馬前卒”,借中美博弈之機不斷突破軍事限制,將地區安全推向危險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