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網評:共同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白劍峰
前不久,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邵醫生疑因醫療爭議遭遇網絡暴力,不幸墜亡。這一悲劇,令人惋惜,引人深思。自媒體時代,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為醫生創造良好執業環境,成了一道難度不小的考題。
有段時期,我國暴力傷醫事件頻發,“醫鬧”屢禁不止,醫患關係緊張。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我國出台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醫師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並通過多部門聯合行動懲治涉醫違法犯罪、強化醫療機構安檢制度等方式,讓醫患糾紛處理逐漸回歸正軌。
在醫療活動中,難免會發生醫療糾紛。針對醫療糾紛,我國有明確的法律程序和鑒定渠道來劃分責任、解決爭端,除了自願協商,還有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訴訟等多種方式。很多地方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處理,為解決醫患糾紛提供了更好的框架。
由於醫學具有複雜性、專業性等特點,醫患之間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即便醫療糾紛的處理方式和結果不盡如人意,雙方也不能訴諸非法途徑、暴力手段。那樣不僅無助於糾紛解決,還將擴大傷害、增加戾氣,一些過激行為甚至會衝擊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當前,隨著自媒體迅猛發展,網絡暴力已成為影響醫患關係的重要因素。這種“軟暴力”突破了時空限制,成本更低、代價更小、隱蔽性強,危害不容小覷。
現實中,遭受過網暴傷害的醫務人員並不鮮見。有關部門應提高重視程度,細化應對措施,實現治理關口前移,盡量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例如,公安、網信等部門聯合互聯網平台,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及早發現網暴苗頭並迅速幹預;衛生健康部門和醫療機構提前做好預案,為受害者提供法律支援、情感支持、心理幹預等。衹有對“軟暴力”形成強大震懾,讓網暴者付出應有代價,才能為醫患糾紛的解決創造更大空間、提供更優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