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中國人民銀行14日發布公告表示,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15日將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14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其中,3個月期8000億元,6個月期6000億元。
買斷式逆回購是指,債券持有人(正回購方)將債券賣給債券購買方(逆回購方),同時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以約定價格從逆回購方購回相等數量同種債券的交易行為。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對象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原則上每月開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過1年。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回購標的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信用類債券等。
“買斷式逆回購是超越傳統工具的政策創新,能夠直接補充基礎貨幣,可以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表示,買斷式逆回購通過“買斷+回購”機制,將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主動擴張,直接向市場注入長期流動性(3或6個月期限),比傳統MLF(中期借貸便利)更具靈活性。同時,操作利率若低於市場水平,可壓低銀行體系邊際資金成本,進而傳導至企業融資端。另外,買斷式操作不依賴銀行質押品質量,可緩解中小銀行“資產荒”壓力,推動信貸資源向普惠、科創等領域傾斜。
田利輝分析說,對比傳統工具,買斷式逆回購的優勢,一是期限更長,相比7天期OMO(公開市場操作),3個月或6個月的期限可熨平短期波動,穩定銀行負債端成本;二是無抵押依賴,突破質押式操作對高評級債券的依賴,降低中小銀行融資門檻。
據記者瞭解,7月共有12000億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其中3個月期到期量為7000億,6個月期到期量為5000億。7月開展14000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意味著7月買斷式逆回購淨投放2000億,為連續第二個月加量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