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佛陀波利史跡畫》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於1955年臨摹創作的,畫面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製,記述了罽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畫面中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畫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描繪山清水秀的五台山情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視覺效果。潘義奎副館長介紹說莫高窟這幅壁畫的青綠山水畫法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要早幾百年。
《觀無量壽經變》是常沙娜先生在15歲時臨摹的一幅較大的作品。盛唐172窟為覆鬥頂窟,窟室南北壁各畫觀無量壽經變一鋪。此次展示的摹本源自此窟南壁,臨摹時已將變為深色的人物膚色恢復到應有原色。畫面中殿閣層疊,人物眾多,氣氛歡快而熱烈,充分顯示出佛陀的莊嚴、菩薩的柔美、伎樂的歡快、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好。這幅作品不但具有藝術性,也擁有高度的考古與研究價值,可供世人研究壁畫風化前後的區別。常沙娜希望透過作品的呈現,提醒更多人共同理解與認識敦煌美學藝術。
隨後,潘義奎副館長帶領兩位台灣同胞參觀了敦煌研究院藏的唐代菩薩立像。這尊菩薩立像體態豐腴,面龐飽滿,衣飾色彩鮮艷,神性在莊嚴中散發著人間氣息,造型和色彩俱佳。潘義奎副館長介紹說,雖然這尊菩薩立像頭上的髮髻已經沒有了,雙臂也已經殘缺,但是這掩飾不住雕塑本身的美,是可以跟斷臂維納斯媲美的一件作品。
敦煌莫高窟莊嚴的壁畫,通過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筆觸將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豐盈的彩塑,通過慈悲的面容和流暢的衣紋將精湛的技法淋漓展現。簡約凝練的模印畫像、繁復華美的藻井花磚、濃烈飽滿的壁畫岩彩,無一不傳遞著對藝術審美的熱情追求。台灣青年曾薇瑄感慨:“現在有專業的機構對敦煌莫高窟進行研究和守護,有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我們的文化從未褪色,它一直在等我們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