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據大公網消息,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下稱“大獎”)昨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新聞發布會。今屆共有七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殊榮,包括香港科技大學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
季強、徐星、周忠和獲得“生命科學獎”,表彰他們發現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方忠、戴希、丁洪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貢獻;盧志遠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大公報記者 江凌風香港報導、馬曉芳北京報導
大獎於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獲獎原則包括: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時間考驗,且主要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完成(不限國籍)。單項獎金約100萬美元(等值720萬元人民幣),設立至今共評選出46位獲獎者,包括盧煜明、袁隆平、袁國勇、裴偉士等等。
化石證鳥類起源於恐龍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季強、徐星、周忠和,發現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設想以來,該觀點長期存在爭議。1990年代,季強和陳丕基(已故)分別報導了發現於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上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開啟了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徐星與周忠和發現並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他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解剖學研究和功能推測,從形態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連結,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將“鳥類起源於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視頻連線時,徐星正在雲南元謀進行野外考察,他頭戴草帽,幽默形象引得全場笑聲不斷。徐星形容自己是遠古生命的探尋者,“科學家的樂趣在於發現,融入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科學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方忠、戴希、丁洪發現的拓撲電子材料,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進展之一。這類材料具有極強穩定性的表面導電態,為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與能源技術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開辟了廣闊前景。方忠與戴希發展出一整套計算方法,使他們率先預測出一系列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材料,以及Weyl半金屬等。丁洪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驗證了Weyl費米子的存在。他們開創的方法現已被全球科學家廣泛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