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成都溫江區依托24小時“留燈書屋”開辦“留位藝術夜校”,湖北潛江“播動潛江文化驛站”集直播培訓與實踐、社區閱讀、文創產品展示等功能於一體,北京“美後肆時”四合院年均舉辦600多場文化活動……遍布城鄉的文化新地標,見證著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聚民心、惠民生,不斷向深層推進的堅實足跡。
這些公共文化新空間為基層“最後一公裡”的文化供給帶來突破。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遊部通過示範培訓、交流推廣、政策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作為我國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新空間”顔值高、設計感強、內容多、運行靈活,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各地湧現的“新空間”以五個“新”滿足百姓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
新布局,打破行政藩籬,融入生活圈。
傳統公共文化設施多以行政區域布設,“新空間”則顛覆邊界,或嵌入書店、咖啡店、城市公園、商圈,或依托傳統村落、農家院落、民宿、鄉村旅遊點,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與生活融為一體。
上海結合城市更新,新增“鄰裡匯”“城市書房”“演藝新空間”“休閑好去處”等家門口的“新空間”3600餘處,以較低成本和復合利用,提升市民享受文化服務的便捷度和滿意度。在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的“擺渡人書場”,一位戲迷感慨:“演員下台喝口水,還能跟我聊兩句角色怎麼演。”
新理念,以創意與設計打造美好生活“微地標”。
“新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且充滿藝術之美、創意之美、生活之美的環境空間,體現文化引領風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