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城市更新,離不開科技創新應用
http://www.crntt.hk   2025-08-04 12:21:07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科研人員勘察應用現場。(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同步實現歷史建築保護與空間開發利用——

  數千噸的石庫門建築騰挪移動,又毫發無損地“歸位”

  雨後初晴,上海張園的石庫門建築群清麗雅致,老居民們發現,一年前被“移走”的“90多歲”華嚴里建築群,毫發無損地“歸位”了。

  為何要挪房子?

  “在保護建築的大前提下挪房子,能挖掘城市發展所需的寶貴空間,還能改善老建築的功能環境。”步進式自行走建築移位裝置主要發明人、同濟大學建築物移位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文勝說,比如上海音樂廳,毗鄰城市主要交通線,人來車往的噪聲和振動嚴重影響其音質效果,通過平移、頂升、增加地下室及功能空間,讓“80多歲”的老音樂廳煥發新生。

  老建築移位有多難?

  “這就像把一塊老豆腐放在一張塑料片上端走。”盧文勝舉例,就拿張園內面積最大的華嚴里建築群來說,長度超過70米、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達7500噸,但材料老化、結構破損,斑駁的外牆上爬滿了裂痕,兩處過街樓僅二層牆體相連,經不起千斤頂推拉等傳統移位方式,稍有不慎就可能散架。

  盧文勝介紹,傳統的移位作業,通常需要進行托換處理並鋪設下滑道,且建築只能沿著固定的滑道方向進行推拉移動。而石庫門里弄建築密集、巷道狹窄,很難騰挪出足夠的建設空間。作業完成後,須拆除托換梁及下滑道,不僅工序繁復、成本高昂,而且施工過程中的振動較大,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也較多,既不利於歷史建築的精細化保護,也與當前城市更新所倡導的綠色、低碳理念相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