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夜景。(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首都博物館新館——這座於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集中展示中華文明精華的博物館,在北京復興門外大街16號矗立近20年,向天南海北的遊客講述著北京悠久的歷史、綿長的文脈。
2023年年底,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首都博物館本館和東館在北京的“一西一東”,共同講述著北京“都”與“城”的故事。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舉行。讓我們一起探尋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從中汲古潤今、傳承文脈。
1974年出土於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的堇鼎,帶有“匽侯”等銘文。專家稱,這為探尋北京城市文明的源頭提供了重要實證。
鼎口稍向內斂,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獸蹄形足,兩耳外側各飾一組兩頭相對的龍紋,口沿之下飾一周獸面紋帶……堇鼎是北京地區迄今出土青銅禮器中體形最大、最重的一件。在西周初期就出現體積如此巨大的鼎,反映出當時北京地區的冶礦與鑄造行業規模很大,生產技術高度發達。
伯矩鬲造型莊重、紋飾奇巧,銘文清晰且有較高研究價值。
牛是商周青銅器獸面紋中比較常見的題材,但如伯矩鬲這般多達七個牛首的青銅紋飾卻極為罕見,紋飾如此複雜的銅器一次渾鑄成型,反映了西周時期極為高超的青銅冶鑄水平。
卮為古代盛酒的器皿。此卮的蓋面呈弧形,正面有一圓形平頂鈕,鈕周圍立雕臥獅、臥虎、辟邪三獸。卮底部以三個等距離獸首吻向下為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