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脫口秀演員孟川、於祥宇、Rock來港演出,即便在復活節假期,也全場滿座。(圖片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據大公文匯全媒體報導,作為一種文化“舶來品”,脫口秀起源於歐美的“Stand-up comedy”,又稱單口喜劇,即“一人一麥”的原創笑話。1990年,香港演員黃子華引入了這種表演方式,翻譯為“棟篤笑”,採用粵語表演。2009年,脫口秀開始在內地萌芽。2017年起,伴隨著多檔國內脫口秀節目興起,這一喜劇形式進入大眾視野。
雖然脫口秀在香港市場上的規模仍顯小眾,但其發展態勢卻不容忽視,尤其在年輕群體和文化愛好者中,對脫口秀的興趣猶如雨後春筍,亟待合適的土壤進一步滋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採訪了深耕香港的脫口秀主理人、演員,瞭解行業困境,並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藝術發展局,諮詢政策支持的可能性。
行業痛點一:場地申請繁瑣,檔期難定
深耕香港的脫口秀主理人羅多多在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各類文藝演出眾多,這使得場地預約檔期異常緊俏。像康文署的場地,往往需要提前半年以上提交申請,即便申請了,也不一定能獲通過。這背後存在著兩難困境——申請場地時需提交演員名單,惟半年時間跨度過長,演員的檔期很難確定,若後續演員有變動,又需重新申請。
行業痛點二:場地費用高昂,票務壓力大
在場地費用方面,不同場地差異較大。羅多多表示,康文署的場地相對劃算一些,但商業場地的費用則較為昂貴。大部分場地採用固定費用加票務分成的方式,這對於演出團隊來說,壓力巨大,如果票賣得不好,固定費用依然需要承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脫口秀演出的規模和頻率。 |